回师应天途中,蓝玉、裴德龙等人先后得知了常遇春的死讯也是大为震惊。蓝玉、裴德龙等人也无心带队了,与崔道远等人一道,护卫着常遇春的灵柩回应天。
应天的朱元璋得知常遇春的死讯,也是十分悲痛。在群臣面前,他不禁双眼通红地仰天长叹:霸业未成,先失股肱之臣,苍天,这是为什么呀?
在场的群臣见朱元璋这副模样,也是纷纷跪下,请朱元璋保重龙体。谁又能够知道,常遇春的暴亡,其实早在朱元璋的意料之中?
朱元璋立即派人给回师途中的大军传去命令,大军由李文忠代为指挥,并小心护卫着常遇春的灵柩回应天,他要亲自在应天为常遇春举行葬礼。
朱元璋这一道命令可是下达得相当巧妙,北伐大军常遇春为主帅,李文忠为副帅,主帅常遇春战死之后,由副帅李文忠接替指挥这是合情合理的。
而且当时朱元璋命李文忠带大军班师回应天,即使常遇春的部下不服李文忠,也只能闷在心里,不能表现出来。毕竟这是班师回朝,而不是外出作战,如果这点面子都不给李文忠,那就太不像话啦!
表面上看起来,朱元璋是让李文忠代为指挥常遇春的部队。其实朱元璋的真正目的,自然是要让李文忠将常遇春的部队给兼并了。
这不,就在第一道命令传出三天之后,朱元璋命人又送去一道紧急军令。因为徐达进攻庆阳受阻,并且王保保大军有向太原异动的举动,朱元璋急令李文忠立即率军西进,去帮助徐达攻下庆阳。而护卫常遇春的灵柩回应天的任务,可由李文忠与常遇春的老部下商量妥当之后,派出少部分人护卫灵柩回应天。
少部分人马护卫常遇春的灵柩回应天,大部队随李文忠西进,估计这趟西征之后,李文忠应该牢牢地掌握常遇春部下的控制权了。
朱元璋是这么认为的!
李文忠更是这么认为的!
但现实却打了二人一个响亮的耳光。
当第一道命令传达到军中之后,蓝玉、裴德龙等人自然是没有多言,他们只是默默地护卫着常遇春的灵柩。
当第二道命令传达到军中之后,李文忠自然是要找蓝玉、裴德龙等人商议西征之事。
李文忠先是述说了西边庆阳战事的紧迫性,然后对蓝玉、裴德龙等人许以高官,声称此番西征获胜,他将亲自向皇上上奏蓝玉等人的西征之功。
可让李文忠没有想到的是,蓝玉、裴德龙等人断然拒绝了与李文忠一道西征的要求。
蓝玉告诉李文忠,常遇春是他姐夫,现在姐夫亡故,他理当送姐夫的遗体回应天。如果连姐夫的灵柩他都不去护卫,他蓝玉将来有何颜面面对姐姐?百年之后,他又有何颜面去阴曹地府面对姐夫?
常遇春一死,他的那班老班底自然是唯蓝玉马首是瞻。蓝玉既然说出了这种话,裴德龙等人自然也是言明,常将军已死,他们已无心恋战,一切事情等安葬了常将军之后再说。
至于崔道远等特战队员,本就不在军队编制之内。此番常遇春身亡,陈维林又不在军中,他们只盼着早日回到应天。至于下一步何去何从,自然是要回应天听我的吩咐。
这一下,让李文忠倒是有些骑虎难下了。
如果常遇春的老班底不跟着此次西征,就凭李文忠自己的近三万人马,再加上常遇春自北伐开始收编的元军,总共也能凑出个五、六万人马,要说此去西征,也能凑合凑合。但是这些部队的战斗力,特别是常遇春自北伐开始收编的元军的战斗力,恐怕还是差强人意。那样一来,此番西征,自己从扬州带来的近三万人马,才是真正的主力。
李文忠凭借着这五、六万人马,去攻打一般的元军,应该问题不算大。但如果是遇上了硬茬儿王保保,那估计就有些困难。
自从与常遇春会师北平之后,李文忠对常遇春的老班底部队可是有了一番系统性的了解。且不说这帮人的战斗素养有多高,单就是那专克蒙古骑兵的“装甲车”方阵,都是他人无法复制、也无法掌控的。如果西征的路上少了这帮虎狼之师,一旦遇上了王保保,李文忠想想就觉得有些心中没底。
想到了这些,李文忠自然是不愿意放弃。他对蓝玉、裴德龙等人是再三好言相劝,但蓝玉、裴德龙等人根本就不给他面子。
到了这个时候,李文忠决定铤而走险,对蓝玉等人采取强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