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事儿,咱们还是可以来好好分析分析的。
当年,关中四大军阀与王保保的混战,那就是一个要吃掉对方四个,而那四个不让强大的王保保吃掉的过程。对于四大军阀来说,那是一场你死我活、生死存亡的战斗。
一旦关中失守,王保保不仅会吞掉关中的地盘儿,还会对他们穷追猛打,直到把他们四大军阀全部消灭为止。那时的四大军阀没有任何退路,只能联合起来与王保保硬刚,用将士们的鲜血守住每一寸土地。
而此时的四大军阀面对西出潼关的明军,则完全不同。因为此时的王保保大军屯集在山西。即使明军得了关中,也不敢继续对他们四大军阀穷追猛打。明军还得顾忌山西的王保保大军。
而四大军阀选择保存自己的实力,不与明军硬刚,明军如果要彻底消灭四大军阀,势必尾随四大军阀深入广漠的西北荒凉之地。这对明军的给养供应也是一个大考验。
综合以上两点的考量,在四大军阀看来,只要他们主动后撤,明军绝对不会冒险深入西北,置山西的王保保大军于不顾。明军也只有在肃清了山西的王保保大军之后,才敢深入西北作战。
按这个道理来看,放弃关中,恰恰能让明军率先与王保保开干,想想这画面就挺美的。
再说了,当时的明军北伐进展神速,照这个样子发展下去,天下还是不是元朝的还真不好说。既然大局不明朗,为何不保存自己的实力,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静待天下的大变呢?
只要手中有兵,地盘儿没有了,还可以抢回来。要是兵没了,再多的地盘儿迟早都是别人的。这才是四大军阀大踏步撤退、放弃关中的真正原因。
再来看看徐达、常遇春率领的北伐主力部队的情况。
由于傅友德早已攻下东昌,徐达、常遇春的大军很快便在东昌与傅友德的大军顺利会师。会师之后,大军继续向东北方向进军,连克德州、沧州二地。这个时候,已经是洪武元年的闰七月了。
与此同时,王保保也取得了重大战果。当然这个重大战果并不是来自于与明军的交战,而是来自于昔日的叛将貊高、关保。王保保在与昔日的两名部将的交战中大获全胜,生擒了这二人。
早在三个月之前,元廷之中便有不少人建议元顺帝,立即下旨恢复王保保官职,并好生安抚他,让他带兵勤王。但元顺帝却是个顾及面子的人,这才削去王保保官职半年而已,又立即恢复,这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子么?
而且元顺帝还有一个更大的顾虑就是,倘若自己真的下旨恢复王保保官职,并让他带兵勤王,要是这王保保不搭理自己,那又怎么办?那样岂不是更没面子?
正是有了这么多顾虑,元顺帝并没有立即下旨恢复王保保的官职。但元顺帝也不是傻子,眼下明军攻势甚猛,再不与王保保言和,恐怕为时晚矣!
元顺帝遂命令几名与王保保私交不错的官员,私底下去探一下王保保的口风,看其是否愿意率兵勤王。
当元顺帝派来的人以私人身份与王保保会晤,探讨双方再度合作的可能性之时,王保保的心腹幕僚当即分化为两派。
其中一派自然是竭力反对此事,他们的理由可以用一首现代流行歌曲《爱情买卖》的歌词来概括——当初是你要分开,分开就分开。现在又要用真爱,把我哄回来。爱情不是你想卖,想买就能卖。让我挣开,让我明白,放手你的爱……
当然,还是有另一派是赞成此事的。毕竟大家是同根同源,在这关键时刻,不能做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两派各有各的理,但当时的王保保更加倾向于反对派一些。他认为,即使与元顺帝言和,也应该要等待更加有利的时机,先让明军跟元帝多斗一会儿。双方互相消耗得越多,局势就对自己越有利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