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十一大早,徐达让兵士们在城下喊话,说明军已攻取了孟津,截断了他们北归之路,还是早早打开城门投降,方为明智之举。
托音授首、孟津被克,洛阳城内的元兵顿时人心惶惶。当然,对于梁王阿鲁温来说,就这么点儿心战宣传攻势,显然还不够。徐达早给梁王阿鲁温写了一封劝降书,用弓箭射入城上。
城上元兵得此箭书,哪敢耽搁,立即呈送到阿鲁温面前。阿鲁温已是六十多岁的年纪,按说以他的资历、以他这把年纪,应该是在家享清福的时候了。可没想到,元顺帝与自己外孙王保保扯破脸皮,让自己来河南替他擦屁股。
阿鲁温本来心里就有气,加上明军偷渡洛水成功,斩杀爱将托音,击溃城外五万精兵,一下子就有些急火攻心。昨日夜间,城外的明军光打雷、不下雨,折腾了一晚上。阿鲁温这个年纪,本来就睡眠不好,经过这么一折腾,更是一宿都没怎么睡着。这会儿天亮起床了,也是十分没精神。
正在头昏脑胀之际,兵士们送来了一封箭书,说是城下明军主帅写给他的。
阿鲁温本想一把火将这箭书给烧了,但转念一想,还是看看别人说的是什么吧!
就这样,阿鲁温打开了徐达写给他的劝降书。
徐达在这封劝降书中对阿鲁温表现出相当的尊重,完全没有一个胜利者对失败者的那种高傲的态度。徐达大书特书了明帝朱元璋与王保保昔日的友好关系,顺带着把元顺帝一顿臭骂。
接着,徐达又替阿鲁温分析了他当前的处境。声称明军已拿下孟津,控制了黄河渡口,切断了北边援军南下救援洛阳的通道。
徐达告诉阿鲁温,如果他还在等待元廷救援洛阳的话,那未免太天真了。明军已控制了黄河以南的各渡口,如果元廷要救援洛阳,只能寄希望于关中四大军阀,东出潼关了。关中四大军阀,都是力求自保之辈,而且与阿鲁温的外孙王保保撕逼两年了,这个时候怎么可能东出潼关?
最后,徐达还指出,就算他阿鲁温能侥幸逃脱,回到元大都也必然没有好果子吃。因为中原腹地被元军攻克,他这个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加上王保保是他亲外孙这一层关系,估计元顺帝就得拿他开刀,让他为河南的败局背锅。
徐达的这封劝降书虽然不长,但条条理由都切中要害。尤其是文末对于元顺帝会让阿鲁温为河南败局背锅一事,是真正说到了阿鲁温的心坎儿里。
当日下午,阿鲁温便打开城门向徐达投降。
阿鲁温一降,洛阳周边的其余元军残部就都跟着降了,包括与蓝玉大战了一个时辰的那处元军大营。
此战获得大胜,柳林山功不可没。常遇春非常高兴,直接让柳林山接替裴德龙,当了自己的亲兵队长。
那裴德龙不当亲兵队长,又干什么去了呢?
当然是另有重任,负责带兵打仗啊!自从傅友德走后,常遇春感觉自己麾下的信得过的硬角色少了些。在一些急难险重任务上,除了蓝玉,就没有其他人能顶得上了。
不得已,常遇春只好让裴德龙时不时来顶替原先傅友德的角色。裴德龙虽然比起傅友德是逊色不少,但也够用了。只不过裴德龙可是自己的亲兵队长呀,不能老是派去执行急难险重任务呀!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常遇春又觉得柳林山很不错,便让柳林山来当亲兵队长,让裴德龙去发挥更大的作用。
到了四月十三日,徐达、常遇春的大军就真正控制了孟津。与此同时,南路的冯国胜、郭兴已攻克许昌,邓愈已拿下南阳。黄河之南的中原大地已尽归明军之手。
徐达一面向应天的朱元璋报捷,一面与常遇春商讨下一步的行动。
徐达、常遇春二人皆认为,下一步应当择机北上取大都。但是,大部队要北上的话,就得防止关中的元军东袭洛阳、汴梁等地。因此,徐达、常遇春皆认为,应先西取陕州(今河南陕县)、潼关二地,派一员将领守住潼关,让关中元军无法东进。
四月底,经过了十多天的休整,就在徐达、常遇春准备西取陕州、潼关二地之时,应天方面有加急公文传到洛阳。原来是朱元璋即将亲临汴梁,与诸将商讨下一步的大计划,要求徐达、常遇春在汴梁等候。
君命不可违。徐达、常遇春只得移师汴梁,但是对于西取陕州、潼关二地的计划,徐达、常遇春并不打算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