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朱元璋将如何处理李文忠,咱先暂且不表。咱先来徐达常遇春的北伐大军在洪武元年的新动向。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年底,徐达常遇春的北伐大军已平定山东。而被元廷削去官职夺去兵权的王保保自然不会跟元顺帝善罢甘休,他从关中地区撤回自己的主力部队后,以泽州(今山西晋城)为大本营,一路向东向北攻伐。元顺帝这次削去王保保的官职,似乎就是捅了个马蜂窝。
当然,面对王保保的无理取闹,元顺帝也不姑息,立即调集大量元军主力予以还击,到了洪武元年二月底,王保保迫于元廷兵力太强,不得不退守晋宁(今山西平阳)。
也就是,此时王保保的兵力都在山西境内,而河南境内的元军由元梁王阿鲁温统领。客观地,阿鲁温称得上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将领,但是要与徐达常遇春比起来,似乎还是差了那么点儿火候。
洪武元年三月初,徐达命傅友德镇守山东,负责肃清山东境内股元军残留及匪患。其余部队则兵分两路,一路大军在北,由他和常遇春亲自率领,从山东济宁出发,直取汴梁(今河南开封);另一路大军在南,由冯国胜郭兴率领,从徐州出发,经永城归德(今河南商丘),直取许昌。
为了配合南北两路大军攻取河南腹地的行动,徐达又让邓愈从襄阳北上,直取南阳。
到了三月底,徐达常遇春的大军进抵陈桥(开封市东北),元汴梁守军主帅李克彝连夜率军民沿黄河南岸向西逃遁,殿后的元军将领左君弼受到徐达常遇春大军的追击,眼看不支,便率部投降。
徐达常遇春的北路大军几乎是没有费什么力气就拿下汴梁。而南路的冯国胜郭兴部进展也很顺利,即将攻克归德。
攻克汴梁之后,徐达决定不给元军以喘息之机,与常遇春一道率北伐军主力沿黄河西进,意欲攻取河南境内最重要的地方洛阳。
听明军攻克了汴梁,元梁王阿鲁温就已经料到明军必将奔着洛阳而来。阿鲁温命麾下得力战将托音率精兵五万在洛水之北布防,企图以逸待劳,击退来犯的明军。而阿鲁温自己,则在洛阳坐镇。
应该,阿鲁温的这个布防策略是相当正确的。元军占据了洛水北岸这个很好的位置,这个有利地形给元军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如果明军敢于强攻,元军就会击其半渡,打强渡洛水的明军一个措手不及。
面对洛水对岸的元军如此布防,徐达也是有些纠结。如果强渡洛水,势必付出不代价;如果不渡洛水取洛阳,无论是西进,还是北上都必将受阻。
正在徐达纠结之际,征虏副将军常遇春主动请命,由他的部队打头阵,强渡洛水。
对于常遇春的主动请缨,徐达虽然高兴,但是元军占据了对岸的有利地形,似乎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轻易渡河成功的。
见徐达这为难的样子,常遇春已经猜出了徐达的心思。常遇春指着军事地图,对徐达道:“元军据守洛水北岸,如果想要强渡洛水成功,必须寻找出乎敌人意料的渡河点,而且要迅速渡河,抢占北岸的滩头阵地。”
正所谓“下武功,唯快不破。”对于常遇的分析,徐达肯定是赞同的。关键是这个渡河点如何选择的问题不好确定,似乎这长长的洛水根本就找不出符合条件的渡河点。
只见常遇春指着洛水与伊河交汇口以西约十里处道,此处叫塔儿湾,洛水在此处走了一个弓背的形状。正是因为水流在此折了个弯,如果在此处渡水,水流的方向与渡河的方向较为接近,水流的速度便可以加快渡河的速度,以达到进攻的突然性。
另外,这塔儿湾的北边就是汉魏时期的洛阳古城废墟,北魏末年此古城毁于战火。也就是,此处地形开阔,便于强渡之后部队展开。
如今的洛阳城在此处以西约四十里。假如我们能在此处渡河成功,便可沿着洛水北岸向西进兵,一举攻克洛阳。
对于常遇春选择的这个渡河点,徐达认为水文条件是十分符合快速渡河要求的。不过,即使第一拨渡河兵士能够快速突入对岸,但毕竟不可能一次性渡过很多的人,很容易受到对岸元军的围攻。
而且当时船只也不多,肯定得是第一拨渡河之惹岸后,返回的船只再来接后续增援的部队过河。如此一来,必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那第一拨渡河的兵士可能还没等到第二拨渡河兵士的增援,早就被对岸的元军给围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