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妥了此事之后,朱元璋立即安排人将韩林儿送到滁州。他可不想一天到晚面对着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小子,还得对他三叩九拜的。
送走韩林儿之后,朱元璋立即召集众将再次开会,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为了给今天的会议定个基调,朱元璋没有绕弯子,他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进攻庐州。
为什么要进攻庐州呢?
朱元璋给出的理由是冠冕堂皇,庐州就像一颗钉子,随时窥视着南边的安庆池州和东边的滁州。庐州这颗钉子不拔除,皇上韩林儿待在滁州就会时刻受到威胁。
怎么样?不攻庐州,就是不愿意解除对皇上的威胁。朱元璋把攻不攻庐州的问题上升到了一个政治的高度。
既然把这个问题上升到这么高的高度,那还有没有人反对呢?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反对的阵容是非常强大,甚至比当初反对救援安丰的阵容都还要强大。
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进攻庐州的是徐达。
徐达是发了一大通牢骚,说当初援救安丰就是失策。这会儿,虽然安丰还是从敌军手中夺回来了,但安丰的红巾军几乎损失殆尽。除了救回一个名义上的皇上,此次驰援安丰可以说是劳军伤财,没有任何意义。
眼下张士诚重兵屯集庐州,但这庐州的张士诚军与张士诚的大本营江浙一带相隔甚远,其后勤补给也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这庐州的张士诚军是守城有余,但真要南下或东进,必定受制于补给线薄弱,无法大有作为。
也就是说,这庐州的张士诚军想要打南边安庆东边滁州的主意,也是几乎不可能的。
相反的是我们的部队,从三月初就驰援安丰,出来时间也不短了。说不定这会儿陈友谅正在调兵遣将,准备进攻咱们的洪都了。咱们还是应该早些返回应天为妙!
要说徐达这番慷慨激昂的发言,是有理有据,无可辩驳的。但正是因为徐达首先就指出当初驰援安丰是一大失策,让朱元璋的内心非常不满。
朱元璋立即是驳斥了徐达的发言,说他竟然无视救出皇帝这么大的功绩,说驰援安丰是失策,这就是不讲政治的表现……
唉!什么事儿都跟政治扯上边儿,那就说不好了。当辩论的双方在争辩是非曲直之时,一方祭出“政治”这面大旗,说对方不讲政治,那就是耍流氓。
因为即使对方讲得再合理,你是没有一点儿道理,但只要你说对方的论据是不讲政治,那直接就是秒杀了对方。
就这样,徐达被朱元璋“秒杀”了。
紧接着,第二个反对进攻庐州的人蹦出来了。这个人不仅是让众人颇感意外,也是让朱元璋十分意外。因为这个人就是常遇春。
当初,常遇春可是对驰援安丰的战略举双手赞成的。也正是他率领先锋部队,一路势如破竹,在安丰城破之后,救出了韩林儿。按说,他应该是朱元璋战略的践行者和坚定拥护者。
怎么着这会儿,常遇春也反对进攻庐州呢?
常遇春当初赞成救援安丰,是因为派出了天狼特战队的两个分队驰援洪都,而且这带队之人是他最为信赖的结拜兄弟。他相信,以他三弟胡硕的足智多谋,朱文正在洪都顶个个把月还是不成问题的。
等安丰这边战事结束了,如果陈友谅重兵围攻洪都,他们立即驰援洪都,是完全来得及的。
可是现在,朱元璋救援了安丰不说,还要去攻打重兵屯集的庐州。一旦将大量兵力投入到庐州战场,那必将是一场持久战。如此一来,朱文正和他的三弟能不能在洪都坚持那么长时间,这都是一个大问题。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常遇春也是坚决反对进攻庐州。他的理由与徐达大致相同,只不过是没有像徐达那样发牢骚,说当初救援安丰是失策而已。
自从常遇春从郭兴手中救出韩林儿之后,朱元璋恨不得将常遇春捆在柱子上用鞭子抽。这会儿这家伙不仅不支持自己的意见,还跟着徐达一起来反对自己。朱元璋十分恼火。
要不是朱元璋觉得常遇春是个难得的将才,将来还大有作用,早就将他晾在一边了。
对于常遇春的意见,他没有像对待徐达那样给他扣一顶不讲政治的大帽子。因为前不久,他刚刚表扬了常遇春在乱军之中勇救皇上,这会儿又说他不讲政治,那不是自己抽自己嘴巴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