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道衍如此回答,我便卖了个关子,说道:“你有没有想过我这位小舅哥为什么在这文学造诣上也有如此功夫呀?他还有一个身份,恐怕你还不知道哦!”
道衍诧异地看着我问道:“还有一个身份?是什么身份?”
我笑道:“听说过朱升朱老爷子吗?”
道衍说道:
“那我是当然知道的呀,那可是一代大儒呀!
可惜我是没有机会向他当面讨教了。听说他前些年从池州学正上卸任之后,一直在石门隐居讲学。
主要是这兵荒马乱的,从苏州去石门也是十分不便。不然,我倒真想去聆听他老人家的教悔。”
我笑道:“我的这位小舅哥朱同,正是朱升老爷子的次子。这下,你应该知道他为什么年纪青青的,论文学造诣,与你是不相上下了吧!”
道衍听闻此言,是立即起身,对朱同作揖道:“原来是朱老先生的公子,失敬失敬!”
朱同当然也是立即起身,对道衍和尚作揖。
这身份一说破,二人又是亲近了不少。道衍当然是得向朱同打听一下他父亲的近况,以示对朱老爷子的仰慕。
当道衍小和尚听说了朱升老爷子已经到了应天,在朱元璋手下效力的时候,表示一定会抽时间去趟应天,去拜访朱升老爷子。
我和朱同当然都是十分欢迎道衍小和尚去应天的。
道衍小和尚说起朱升老爷子投奔朱元璋这事时,也是有些不解。
在道衍看来,朱元璋、张士诚、徐寿辉之流招纳朱老爷子这等贤士,无非就是作出一个样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装点一下门面,其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能够更多地去招揽人才。
真正要去辅佐这些人,积极建言献策的话,恐怕是徒劳无益。
因为这些人都称得上是一代枭雄,他们都有自己的主张,可未必听得进去这些贤士大儒的治国安邦之策。
听了道衍这话,我虽然觉得有几分道理,但也有些太过武断。于是便问道衍何出此言。
道衍小和尚先跟我卖了个关子,他说道:
“恩公,你知道我这两年为什么在诗词歌赋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吗?
我以前可是比较注重兵家、法家这些与时政结合紧密的方面,对吟诗作赋的确是兴致不高的。”
其实这也正是我十分疑惑的地方,怎么短短几年时间,他似乎是从一个“理科生”一下子就蜕变成了一个“文科”、“理科”都很厉害的“学霸”似人物了。
我便表示出十分感兴趣的样子,让道衍小和尚继续讲下去。
原来这两年,道衍先后结识了两位人物。这两个人物一个叫杨基,一个叫高启。
这二人可是诗词歌赋的高手,与当时吴地的另外两名优秀文士张羽、徐贲,被时人称之为“吴中四杰”。
先说说这杨基,生于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比道衍大了九岁。
他诗风清俊纤巧,尤其擅长五言诗,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另外,他还兼工书画,特别善于绘山水竹石。
再说说高启,生于元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比道衍小一岁,与朱同同岁。
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他生性机敏,读书过目不忘,尤其精通历史,但最大的嗜好还是诗歌。
高启在诗歌方面可以说是一位超级天才,特别擅长模仿。用现在的话来讲,可以说是一位诗坛的“超级模仿秀”。
高启的这种模仿,绝对不是简单的流于形式和外表,而是师从古之,而后自成一家。
后世纪晓岚曾有这么一段话,来形容高启。说他是“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之所长无不兼之。”
张士诚起事之后,多方招揽名士。这“吴中四杰”自然是全被招入张士诚的幕府之中。
道衍也正是仰慕“吴中四杰”的名声,加之这四人都在苏州,便去拜访。
因为道衍和尚也算得上是一个有学识之人,一来二往,道衍和尚便于这“吴中四杰”成了熟人了。特别是与杨基、高启二人志趣相投,他们三人倒成了至交好友了。
也就是在与杨基、高启的多次谈人生、谈理想的过程中,道衍小和尚也得知了他们“吴中四杰”无非也就是张士诚的一个花瓶。
后来,杨基、高启先后弃官归隐,“吴中四杰”也只剩下张羽、徐贲“二杰”继续追随张士诚。
杨基、高启归隐之后,反而有了更多的时间与道衍和尚进行文学交流。至此,道衍在诗词方面的造诣也有了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