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看了这个紧急军报也是大吃一惊,宁国守将朱亮祖被擒,自己这边的主将常遇春身中三箭,宁国城内还有少量守军。
朱元璋一分析,这情况紧急呀!
对于朱亮祖这个人,朱元璋还是十分了解的。
当初镇守太平的诸将中,也就这家伙还有点战斗力。因此,朱亮祖兵败投降后,朱元璋仍让他统其旧兵。
可这家伙竟然暗地里跟张士诚眉来眼去的,后来背叛了他。先是投降了张士诚,后来再次归复元军。
按照朱元璋一贯的作风,这次抓了这厮,一定不能轻饶了他。
可朱元璋还是觉得这朱亮祖是个军事人才,如果能争取过来,肯定是个大好事。
站在朱亮祖的角度考虑问题,他如此朝三暮四,也有他的理由。
当初,朱元璋刚拿下应天,四面受敌。与东边张士诚交战最多,也讨不到什么便宜,朱亮祖暗通张士诚,也算是他的明哲保身之道。
后来,张士诚在与朱元璋的较量中,渐渐落了下风,朱亮祖再次归元,也体现了一个普通人“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思想。
不是每个人都能象汤和、李善长、徐达一样,对他朱元璋至死追随的。大部分人都是利己主义者,谁强大就跟着谁。
朱元璋有雄心壮志,他对自己有信心。将来征战天下的过程中,势必还会遇到许许多多个朱亮祖似的“墙头草”。
只要能使自己变得强大,那些“墙头草”就会倒向自己这边。能把这些“墙头草”争取过来,为我所用,这肯定是件好事。
这些“墙头草”都倒向了自己,自己的实力就会进一步增强。如此一来,就会有更多的“墙头草”倒向自己,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等将来坐定天下了,有的是机会收拾这些“墙头草”。如果现在就直接表现出对这些“墙头草”的厌恶,那是不利于争取民心、夺取天下的。
想到这些,朱元璋决定立即亲自去一趟宁国。他要说服朱亮祖再次投降。
只要朱亮祖降了,宁国城内的守兵就会跟着降,拿下宁国这块地盘就不用费一兵一卒了,而且还会多接收一些人马。这个账朱元璋算得过来。
另外一个让他下定决心、必须要劝降朱亮祖的原因就是,这家伙竟然能射伤常遇春。
那常遇春是什么人?那家伙不仅是个战争狂人,也是个武林高手。
当初攻占采石矶,那小子单枪匹马竟然敢闯敌阵,不仅顺利拿下采石矶,而且自己毫发无伤。
没想到以常遇春的身手,这次竟然还栽在了朱亮祖手中。那再次充分说明,这朱亮祖是个军事人才。
朱元璋立即派出快骑到宁国,让邓愈他们看管好朱亮祖,他稍后即到宁国去探望常遇春。
朱元璋去宁国,真实目的是劝降朱亮祖,但打着的幌子却是去探望常遇春。
你看看,这当领导的学问有多深。
朱元璋派快骑到宁国,就是怕常遇春一恼火杀了朱亮祖,他先派人去稳住那边的局势。
然后说自己稍后会到宁国探望常遇春,这多么感人呀!
这是多么好的领导呀!
听说自己的将领受伤了,亲自到一线去探望,这个表面文章做的真是可以。
公元135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朱元璋排名第一。
朱元璋要去宁国,来回至少也得折腾三、四天。他立即叫来李善长,安排好一些具体事宜。
午饭后,他就在朱文正、李文忠、沐英等一干心腹子侄的护卫下赶往宁国。
朱元璋的信使是七月初三凌晨赶到的邓愈军营。因为常遇春受伤了,邓愈一边命人给常遇春治伤,一边命人严加看管朱亮祖。
邓愈也想利用朱亮祖做点文章,让他去招降宁国城内的守军。
可朱亮祖心中很矛盾。这邓愈只是朱元璋手下一个将领,他来招降自己,他的承诺能算得了数吗?
当初他先是降了朱元璋,后来又背叛朱元璋投了张士诚。再后来,又背叛张士诚归复元军。
这次落在了朱元璋手中,他们还能饶得了自己吗?
如果真是要死,还不如跟他们拼个鱼死网破,让他们自己去攻宁国城,好歹也让他们损失点人马。
邓愈想招降朱亮祖其实也是如朱亮祖所料,他只不过是想顺利地拿下宁国而已。至于拿下宁国后,朱元璋如何处置朱亮祖,那可不管他的事。
反正在邓愈心中,这朱亮祖朝三暮四的,早就该死了。只不过是在他临死之前,稍稍利用一下他而已。
七月初一下午,随行的军医就开始给常遇春治伤了。
肩头和后背的那两箭都没什么,很容易就把箭头给取出来了。上了点药,基本上没什么大碍。
只是腿上那一箭太麻烦了,入皮肉太深,他们没办法取出来。只好截去了箭身的木杆,箭头仍然插在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