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朱元璋坚持认为,还是太平的战事更为重要,一旦大量分兵北上,陈野先的余部肯定会再次卷土重来,到时说不定是采石矶没守住,太平也被敌人拿下了。
这两个地方都失去之后,江东部队就没有了立锥之地。
如果被迫要放弃一个地方,那宁愿放弃采石矶,毕竟采石矶的防御工事太弱,而太平好歹是座城池。
经过朱元璋这一番分析,众将也认为还是有几分道理的。如果太平真的沦陷了,那渡江战役算是以失败告终了,只要保住了太平,即使采石矶沦陷了,就还有翻盘的希望。
但现在采石矶的兵力不足两千人,实在是不堪一击,众将提议还是要加派一点兵力。
于是,朱元璋决定派徐达麾下的廖永安带三千兵马进驻采石矶,其余众将继续作好南下歼灭陈野先余部的准备。
当然,a计划是招降陈野先余部,a计划失败,b计划才是南下打歼灭战。
既然北面集庆方向的元军已有动静,那解决南面战事的问题就宜早不宜迟了。得迅速派人去招降,一旦招降不成功,立即开打。
刚才常遇春提议自己去招降,朱元璋还在考虑让不让他去,现在也没时间作过多考虑了。
朱元璋直接开口说道:“这招降陈野先余部之事,就交给常遇春了。立即做好出发准备,明日一早就出发。”
常遇春领命,众将就散了。
常遇春回到营中,立即召集蓝玉等人来开会,告知了他们明天一早准备去敌营招降的事。
蓝玉等人都争着明天跟常遇春一起去,最后,常遇春决定带陈维林去,毕竟他功夫好。
六月十四日一大早,有两骑快马从太平城南门飞驰而出,这二人正是常遇春和陈维林。
行了约三十里地,见前面有兵马驻扎,且对方的游动哨也发现了常、陈二人。
常遇春向对方的游动哨喊话,说是太平城的守军信使,他们的元帅陈野先在太平城中已答应投降,并亲笔写下了招降书,他们是来送信的。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陈野先的部队虽然不是正规军,但这个道理还是懂的。
于是,这几个游动哨就把常遇春和陈维林带入了军营,当然兵器是被他们没收了。
陈野先被擒了,余部暂时由其子陈兆先,也就是右副元帅统领。
昨日大败之后,陈兆先、陈飞虎收拢各路散兵,最终还是聚集了三万余人在离太平城南三十里扎营,等待机会进攻太平,救出陈野先。
常遇春将陈野先的亲笔信交给了陈兆先,陈飞虎也凑过去看。
二陈确认了这的确是陈野先的笔迹,但并不确定陈野先究竟是真心归附,还是为了暂时保命,被迫投降。
这时,有兵士指认,说昨天就是这二人捉拿的元帅。
陈兆先一听,十分恼火,当即命人将常遇春、陈维林二人拿下。
但常遇春、陈维林二人岂是这么容易被拿住的,一队亲兵手持兵器涌上来,不仅没抓住这二人,反被这二人踹飞好几个,兵器也被这二人夺了。
双方各持兵器,又成了对峙局面。
陈飞虎好歹也是陈兆先堂叔,办事也比陈兆先稳重多了,他立即招呼双方停手。
亲卫兵撤了出去,常遇春、陈维林二人也不是来打架的,为了显得诚意,就把兵器扔在了地上。
这下,陈兆先、陈飞虎、常遇春、陈维林四人坐下来,可以心平气和地好好谈谈了。
常遇春对二陈是晓以民族大义,让他们赶紧悬崖勒马,共同来完成反元大业。
陈兆先、陈飞虎二人心中也有自己的打算,主将被擒,而且亲笔写了招降书,如果他们不降,陈野先就很可能被杀,他们可不想担这弑兄弑父的罪名。
还是先暂且投降吧,先保住陈野先的命再说,大不了日后再反。
就在这种状态下,常遇春、陈维林的招降竟然成功了。
双方当即约定,三日之后,也就是六月十七日,陈兆先、陈飞虎二人带大军来太平城投降。
陈兆先、陈飞虎说是要设宴款待常遇春、陈维林二人。当时已是临近中午,这二人一大早出发,现在也饿了,也不推辞。
很快,饭食也端上来了,还有一大坛子酒。
陈兆先命人拿了四个大碗,亲自开坛倒了四大碗酒。
这四人不管现在心里在想什么,这场面上的事情肯定是要维持的,各端一碗酒说了些豪言壮语的话。无非就是将来齐心协力、共谋大业之类的话,最后都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