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后。
梁玉儿又睡到日上三竿,转身又撞进宋景淮的胸口,梁玉儿迷迷糊糊睁眼,推搡他,嘴里咕咕囔囔的,“你怎么又没去上早朝?”
宋景淮眼睛都没睁开,反手把梁玉儿搂得更紧,“他都已经十二了,该学会怎么处理政事了。”
梁玉儿:“......”这话他好像已经说了三年了...
宋景淮蹭蹭梁玉儿,“要不咱们再生个孩子?”
梁玉儿想到平时一声不吭的小男孩儿跟整日闹得天翻地覆的小丫头,心里顿时一阵寒颤,吓得仅有的睡意都没了,忙不迭摇头,她才不要呢!
宋景淮才不管,翻身覆上梁玉儿,嘴里安慰着,“好好好,不要不要...”手上却一刻不停。
梁玉儿:“......”
*
他们的男孩儿叫宋北城,女孩儿叫宋锦书。
给他们取名的时候,边疆传来文书,谈将军率百骑深入部落中心,歼灭敌军万余人,却无一人生还。部将在军营里面等了几日,等不回谈信秋,便率了千骑进入敌营,遍地尸体,寻了三天三夜才寻到谈信秋的尸体,死状奇烈,万箭穿心。
梁玉儿听到消息的时候,心中难受的要命,她这一辈子,是对不起谈信秋跟原主了。
宋景淮给孩子取名叫宋北城跟宋锦书,以此纪念谈信秋跟梁家小姐的情缘。
宋景淮上朝变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模式,重任都堆在了梁丞相的身上,梁丞相已经到了该告老怀乡的年纪,却还要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一怒之下梁丞相一纸奏折呈上去,请旨告老还乡。
那奏折到了宋景淮手里,轻描淡写地批了两个字,“不准。”
这下梁丞相气坏了,每天下朝后都厚着脸皮到王府里面来,在梁玉儿面前暗戳戳说宋景淮的坏话,让梁玉儿别理宋景淮。
梁玉儿照做了。
但是梁玉儿的道行哪里有宋景淮高,宋景淮轻飘飘地抱着俩孩子一块儿进来了,然后...一家四口玩得不亦乐乎。
梁丞相见此路不通,干脆写了奏折弹劾起宋景淮来,大概意思就是说他占着茅坑不拉屎,当着摄政王却整天不上朝。
这个奏折也落到了宋景淮的手里。
宋景淮看完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提笔开始反省自己,“王妃产儿,本王为人夫,为人父,理当照顾周全,无奈朝堂之事与王府琐事难以两全,特此请辞摄政王,当个闲职王爷也罢。从今往后,朝堂之事便由丞相管辖。先王曾嘱臣辅佐皇上,臣不负使命,辅佐皇上十余年,问心无愧,如今却是分身乏术,梁丞相与太傅刚正不阿,为人清廉,又是状元及第,一身浩气,年岁相长,颇有远见,必定能将皇上辅佐成千古一帝。”
梁丞相在朝堂上听到这封罪己书的时候,脸都青了,宋景淮连老丈人的亏都要吃,还是不是人了?!
他都一大把年纪了,还要做这么多事?!
想到时不时收到祁王从大江南北寄来的信件,梁丞相心中更加郁闷,分明是一样的年纪,就因为一个是亲爹,一个是岳丈,所以要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结局吗?!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原本宋景淮一开始是打算让他爹重回朝堂的,两个大老爷们在书房里连夜秉烛长谈。
宋景淮是好言相劝啊,但是他爹立马拒绝了,想到宋景淮这六亲不认的性子,祁王还是觉得留下来必定后患无穷,决定连夜带了长公主跑路了。
于是第二天,宋景淮看不到自己爹娘了,只看到他们留下来的一封信,写的义正言辞,“吾儿,既已为人臣,便要行好分内之事,不得懒怠。爹娘心怀天下,赶赴民间微服私访,惩强扶弱。勿念。”
宋景淮:“......”
亲爹跑了,还好还有一个老实巴交的老丈人。
所以,原本落在祁王头上的活儿,理所应当地落在了梁丞相的头上。
宋景淮无事一身轻,提前过上了退休的生活,整天除了溜孩子,就是遛鸟,然后去茶馆里喝喝茶。
梁玉儿脑中还是留着在现代的思想,开始在为孩子的教育发愁了。
宋景淮却丝毫不着急,大手一挥便说,“让他们去国子监念书吧。”
国子监。
梁玉儿觉得...行...
梁玉儿又问,“谁来教导?”
宋景淮想了想,说:“是吴先生。”
吴先生已经跟翠翠成了亲,也算是自家人了,况且吴先生为人正派,学识渊博,把孩子交到他手上,梁玉儿颇为放心。
宋景淮侧首看看梁玉儿,又补充,“还有岳丈大人。”
梁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