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点说。”韩东紧扒着头盔,眼睛有点红:“是当日,在那场必死的战役当中,只有我贪生怕死,留了下来,二十七人的小队,只剩我一个,而这头盔,是连人带马的二十七骑中唯一剩下的东西。”</p>
韩东顿了顿,声音有点儿哽咽:“本来死在那里的是我。”</p>
“你活下来,不是更证明你厉害吗?”程潇潇有点儿纳闷,问道:“你别这么悲观,战场上嘛,你也应该见惯了不是吗?”</p>
韩东道:“那一箭射来的时候,我逃了。”</p>
“那是人之常情。”</p>
“可正是因为我避开那致命的一箭,原本互相依附的战友被射中脚踝——当时我们身边有整整三队刀斧手,设伏的悬崖上还有两对弓手,我眼睁睁看着他被刀斧手拦腰截断,接着连人带甲四分五裂。”</p>
程潇潇愣了。</p>
“可以这么说。”韩东的脸色沉了下来:“是我把他推到刀斧手之下,若不是我胆怯躲开那一击,也许还有生还的机会。”</p>
“可是……这种事,谁也说不准不是么?”</p>
“是啊。”韩东盯着手里的头盔发怔。</p>
“所以直到现在我还在想,如果当年我没有做那个决定,该多好。”</p>
“对了,为什么叫逼死的战役?”程潇潇忽然问。</p>
韩东的眉毛一动,抬头看向程潇潇:“想知道?”</p>
“你都提起来了。”程潇潇打着哈哈,心想能多拖一会是一会儿,李清让,你这不争气的东西,可赶紧醒过来啊!本姑娘再厉害,那也有限!</p>
韩东点了点头,道:“那是吴楚间最后一场领土分歧的终点战,为了在这场战斗中划分到更多土地,我们想出了一个利剑计划。”</p>
“听名字就好厉害。”程潇潇敷衍道。</p>
听到是吴楚战争,这两国之间起码有十年没有祸劫战火了,这男人几岁上的战场?</p>
韩东道:“虽然叫利剑,但实际上计划很简单,当时地缘关系,吴楚接壤部分是一片临山的平原,易守难攻,吴王要求我们多进一步,只有兵行险着,于是,我们选出二十七骑作为利剑,突入楚国内部。”</p>
“才二十七人?”程潇潇傻了。</p>
这不送死么?</p>
“的确是送死。”韩东道:“但这也很常见,毕竟是为了获取战机,楚国并不知道这最后一场战役我们会在哪里挑起,当时两国神经紧张,战争也已经到了白热化,所有将士几乎都已经杀红了眼,所以才想出了“最后一战”的计划来,而我当时便是这计划的成员之一。”</p>
“二十七人啊……”程潇潇实在不觉得这么点人能左右什么战场。</p>
“的确,二十七人微乎其微,但我们的“利剑”,目的并非称霸战场,事实上,只需要告诉楚国,我们来了即可。”</p>
“什么意思?”</p>
“二十七人声势浩大进入楚国境内,长驱直入,而当时疲于应付正面战场的楚国显然没有留意到我们,于是我们故意在边境制造了很多疑似“战机”的情况,让楚国误以为我们设伏了好几队人马,竟把我们错认为一支上千的小部队,这样楚国就不能不重视。”</p>
“但是实际上?”</p>
“实际上吴国的精锐力量借机养精蓄锐,一举从正面撕开楚国封山的口子,在最后关头夺取来的土地,便是吴楚交界最繁华的景秀城。”</p>
“原来是这样。”程潇潇一向对战争没什么兴趣,但是听韩东说起来,却津津有味。</p>
“计划是如此,可最后失败了。”韩东叹了口气。</p>
“为什么?”程潇潇不解。</p>
“因为从一开始,这计划就是个幌子。”韩东说道:“当时的吴王听相国说这个点子,十分欣赏,当即点拨了二十七人,可相国把他们一一否了。”</p>
“嗨,那肯定是因为那二十七人太不顶用。”程潇潇推测。</p>
韩东摇摇头:“并非如此。”</p>
“诶?”</p>
“事实上那二十七人,个个都是当时从各大宗门门客当中选拔而出的顶尖高手,有他们出手,行动自然是隐秘靠谱的,这也是为什么当时的吴王会钦点他们的原因。”</p>
“原来是这样,可为什么后来会变成是你们上战场?”</p>
“我们本来是庭内护卫,是吴王的直属部队的核心战力,相国举荐我们,声称这是关乎国运的一战,因此必须毕其功于一役,我们作为吴国最坚强的后盾,自然被提上议程。当时的吴王也考虑了很久,最终同意了这个提案。”</p>
程潇潇想了想,忽然说道:“你说话好别扭哦,什么当时的吴王当时的,难道那个吴王已经死了么?”</p>
“是啊。”韩东十分轻描淡写地说道:“难道你不知道么?那场战役结束后,吴国内部发生了严重的政变,不仅没有抓住当时刺进楚国内部的机会,最后甚至还丢失了大片土地,这也是如今吴国复国仇恨心膨胀的根本原因。”</p>
还真死了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