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王,可惜不是好名声。
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陕西、河南发生了地震。地震很正常,没有什么大不了。可那个时候的人们不知道,认为是上天的预兆。说好听的是借机劝谏,说难听的是趁机造谣。
这不,一个叫伯阳甫的跳出来说话。没有举手就乱发言。
第一句话就是周王朝快要灭亡了。还振振有词的用一套阴阳二气的理论来论证自己的正确,否则不会闹地震。并举例说以前河水干涸,夏商灭亡,都是预兆。现在地震频发,河水干涸,周王朝也快了,超不过十年,因为数学是十进位的。
一派胡言!
不过,也要理解。对地震的认识不够,对朝代的更替观察入微。后世没落的原因在于天灾人祸,由于气候的剧烈影响,本来产出较低的农业生产越发的收成少,单一的农作物收入+急速增加的人口大家吃不饱饭,吃饱饭的时候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吃的,通常的做法是吃大户。因为田里没有,别人家有。
任何一个朝代经过战争的洗礼才可以夺得政权。战争导致田地荒芜、人口减少,大部分青壮年从事的职业是士兵,不是农民。在农耕时代,没有田地上的丰收,经济一蹶不振。在战争结束,重新分配土地以后,经济迅速复苏,人们为获得的利益备受鼓舞,社会进入虚弱的繁荣期。土地就在那,缺的是人口。往往国家会支持人口的产出,只有人口增加才可以建设已经被打残的整个国家。但是人口的增加也是有规律的,不受控制的太平日子,很快就会呈几何式爆发。人口多了,也是一种灾难。因为人口的增加比就业岗位的增加要快得多。这时候就会爆发金融危机。解决金融危机的办法一个是战争,战争可以掠夺资源,还可以减少人口。另一个是发展其他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改变也会爆发增加就业岗位,可惜这一点很难,没有科技的进步和长时间的积累,不会实现。所以战争频仍。当然,这是常规的选择题。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引流。把人引流到没有人的地方去让他开垦荒地,自谋生路。这个方式一般人不愿意去,都是生活所迫或者政治影响。一开始荒地多的时候还可以,没有多余的荒地的时候就要向更荒的山地要粮食。交通条件的限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寻找一切可以吃的东西,范围决定了人口的数量。等到连更荒的土地也找不到的时候,就会增加局部人口密度,压榨局部区域人们的口粮,平均出来苟且偷生,来保障少数区域的集中财力办大事。
经济永远是基础,没有繁荣的经济一切都是空谈。人口在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素质、高科技的人。
造谣的人总要有一大套理由让人信服,按照老规矩,依旧是美人惹的祸。
公元前779年,周幽王三年的时候,宠幸了一个有名的美女,叫褒姒。又有一个女人出现在历史中来背锅。不是有了喜欢的美女就要倒霉,而是倒霉的人需要一个美女。
周幽王站在了历史变革的转折点上,他认识不到,也无可奈何。
褒姒生了一个儿子,叫伯服。周幽王很喜欢小儿子,想废掉太子。太子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典型的官二代,很有背景,属于政治婚姻的产物,因此被封为王后。喜欢小美女,就喜欢小儿子,这是一种什么逻辑?好多人都这样想,但是当时已经确立的嫡长子即位制和这种想法相悖。嫡长制的初衷是为了年长的即位,尽最大可能保持国家政权的顺利交接,维护稳定。但是,嫡长子往往是在他的父亲还不够成熟的时候生下来的,一般不如后来的兄弟更加能继承父辈的优秀品质,这是自然规律的选择。人为的选择和自然的选择产生了矛盾,选择就成为一个大问题。更要命的是王的选择出发点和大臣们的选择出发点不约而同的不同。
周幽王也面临着两难问题。他的选择是优秀胜于稳定,大臣们的选择是稳定。两者出现了矛盾,朝堂上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一个史官,读书很多,认为自己发现了一些历史的奥秘。这个叫伯阳的人就公开说,大王如此选择,周王朝就要亡国了。据说,是读历史记录发现的,也不知道是什么历史记录。估计是造谣生事的主。在强压的环境下不敢说,又想说,只好造谣,背地里乱说。这是所有人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