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虽然没有烧玻璃法,兵部这些年来倒也零零碎碎储了些透镜,九边守将、御使、太监们还是够一人分到一把望远镜的。小的边堡台墩守军虽然没有望远镜,但年年往边关运水泥,足够他们把城墙修厚实了,挡得住关外骑兵冲阵。
李东阳琢磨了一阵,迟疑地开了口:“你说我这弟子是不是真有什么遇合?不然他怎么就能想出把灰泥改成水泥,用水晶眼镜片儿做成望远镜、显微镜的法子?”还有他从编锦衣卫连环画开始,就把海外之敌当成心腹大患的奇异态度……
张国丈常说崔燮在他家祖坟旁那小山包儿上遇过仙,这虽然是无稽之谈,不过崔燮还真仿佛有几分宿慧,跟寻常人都不一样。
刘首辅没那么多心思,洒然笑道:“你那弟子是个状元,自然比咱们这些二甲进士不一样。说不定将来不光实庵那状元儿子能做圣贤,你这状元弟子也能做个圣贤呢。你不是又叫他编连环画儿了?索性叫他在书里把王伯安这一段加上,叫百姓们也见识见识大明军威。”
李东阳终究是个传统文人,不好意思公然夸某某弟子天生夙慧、才华横溢、必定要成圣贤。他便将这念头搁下,去找崔燮,叫他在新书里加一场王守仁追击火筛部,大胜而归的戏。
李老师知道他们这一代作者们多多少少都有托名寄心的爱好,先叮嘱弟子:“就直接叫王翰林好了,别寄名王维、王昌龄,他父亲自己托名王维呢,不可乱了辈份。”
崔燮也心知肚明,问道:“那暗示一下他们家父子双状元行不行?”
行吧。都把锦衣卫搬到大唐去了,还有什么不敢写的?只是望远镜得模糊处理一下,这毕竟是军国利器,不合传至民间。
崔燮太会处理这个问题了。要没人管着,他都敢叫王圣人额上长出天眼来,不过锦衣卫现实了这么多年,蓦地引进个魔幻画风怕吓着读者。还是让王御史养几只通人性,会识别敌军的……的草虫吧。
大军头上盘飞着几只鹰、鸽子……什么鸟也不行啊,一飞过去不都得让人打下来么?就是飞得高,打不下来,有经验的军士也能识破是人养来放哨的。只有虫子又隐蔽又安全,是居家打仗必备的采集信息装备。
他又把几位作者找过来,叫他们加急改改稿子。
《塞上风云》已经在李兆先监修之下顺顺当当写出来了数千字,第一卷连人设和精细的线稿都画出来了,只待加个彩绘封面就能付梓。但崔主编要求改稿,加的又是翰林之光、军功传遍天下的王守仁,几位作者们也都无怨无尤地加急修改——
在锦衣卫入朝受表彰之后,先写了一段大唐边镇王御史击伤小王子手下大将的故事,给蛮族抢掠诸国进贡大唐的宝物一事埋了个浅浅的伏趣÷阁。
剩下的字数凑巴凑巴,正好够出第二本。相较起来,推到第二本的内容倒比第一本剩的还多,崔燮索性就两本一起画,一起叫人印了出来。
只可惜王守仁出场的时候不对,第一部封面早定下了是谢瑛,第二部又没有他出场了,不能给他个单独的彩图,只能等后面官军出场后再画了。
崔燮在墨池边舔了舔趣÷阁,在谢瑛的绯衣上弹落几抹几近墨色的干涸血迹,而后就着这带血的墨迹在画旁题下了端端正正的台阁体书名。
锦衣卫之塞上风云第二卷。
两本都是谢瑛占了封面,第二部只比第一部多了尊国宝玉像,谢瑛自己看着都有些不好意思,倚在桌边说道:“这样重复的不大好,第一部其实该画王御史、杨副宪他们这些真正在边关迎敌的人。”
崔燮唔了一声:“回头是该画一幅边关的宣传图,叫百姓们都知道是那些边军舍生忘死地杀敌,咱们关里才有太平日子过。”
可惜他有点记不清杨一清大佬长什么样儿了。
谢瑛倒还记着些:“长得不大漂亮,没什么胡须,有传言说他是天阉,他自己仿佛说是居士转世,所以不生髭须。我记着你回乡那趟,我给你收拾书房,看过你画的朝中要员小照,有他的没有?”
好像没有,那时画的都是他们作者。
崔燮也不大记得了,那些画后来谢瑛就自己收起来,没再送回崔家。俩人说起这事,倒越说越在意,索性半夜回谢瑛卧室去找了一趟。
这间卧室已不是原来那间,布置却还和原来的相仿佛,卧室里侧挂着崔燮早年给他画的观音像。那幅肖像叫他藏了起来,跟崔燮自己的小照搁在一块儿,给别人的画则都锁在了一座漆皮柜子里。
二人点上灯找画,翻箱倒柜的,画卷的木轴有时错手碰到什么地方。声音虽不大,却禁不住谢家用的多是会武艺的人,耳力好,渐渐就有人听见动静,过来察看。
屋内烛光朦胧,人影晃动,家人不敢进屋打搅,只在阶下问了一声:“大人还没睡么?可是有什么事?要人进去帮助么?”
崔大人做贼心虚,当场蹲下去了,找了个桌子就往里钻。谢瑛眼疾手快地挡住桌边,怕他钻得太急了,磕了头,身子半弯不弯地站在桌前,朝窗外说:“我找些文书,没什么事,你们自管回去睡吧。”
崔燮蜷身缩在书桌下,额头抵着他的手,一条腿还没缩进去,正好压在他垂下来的衣摆上。门外传来家人的询问声、脚步声,仿佛随时要有人闯进房间,把他这位储相从谢瑛脚下拽出来曝光。
这么狼狈的时刻,他却有种莫名安心的感觉,拉住谢瑛的手,轻轻在掌心吻了一下,又一下。
轻如羽毛的触动渐渐加深,濡湿感从掌心散开,谢瑛的声音险些都维持不住锦衣卫同知应有的沉厉。幸亏家人都回去了,他这才松了口气,低眸看了崔燮一眼,想摆出个嗔怒的神情,却又忍不住笑了起来。
崔燮也笑了起来,只不敢出声,谢瑛半跪下来,半抱着他拖出桌底,低低的笑声隔着窗子传到院儿里。还没走远的几个家丁低声议论着:“大人看见什么了,大半夜地笑成这样?”
“咱们府里又没什么笑话书,约么是新的边报吧?这些日子连传喜讯,别说大人高兴,咱们哥儿几个听了不也高兴?”
院外的声音渐渐低下去,谢瑛的笑声也收敛在了一个深长的吻里。翰林院前辈的画像还在箱子里没翻出来,杨一清的更不知画了没画,却已没人顾得上再翻找。
他们最终也没找到杨一清的画像,只得改画了个他背对军队,正在检阅的形象,旁边又加了几个穿甲的将军,以示文武官戮力齐心保卫边疆。王守仁的面容崔燮却记得清楚,给他画成了个白衣秀士,斯斯文文地骑在马上,不失状元御史的风度。
这两人背后又是一片衣甲鲜明、杀气腾腾的军士,军旗高高飘扬,远处一条长城蜿蜒至画面尽头。
两本新漫画一并发售,买书就送这么张两本书封大小的彩印边军宣传图。除这图外,第一本又附赠前辈作者对新人的期许,第二本附赠读者们的意见调查表,每份留言都带着读者们的名字,算是回馈他们上次在游园会上的支持。
九月间第一批完纳的夏粮被输送到边关,同时传到边城的,还有锦衣卫的新书,和一幅显耀大明边军威势与某位文武双全的白袍小将王御史的图画。
杨副宪看着画中那道文官背影,不由得玩笑了几句:“这画师忒挑剔,嫌我没生出王伯安这副好样貌,竟不画我的脸了。”
镇守太监与武安侯郑瑛,几位都指挥与同知、佥事也自嘲道:“好歹副宪穿的是三品文官服色,背后就能认出来,我们剩下这些人一水儿的银盔银甲,也分不出谁是谁来。”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这章我想了两种写法,不确定哪种更好,我想把两种都写一下作个比较,明天再更新吧
☆、第295章
九十月间,也正是辣椒收获的季节。
崔燮叫人在家里辟了半个院子种辣椒,从九月就开始采收,直收到霜冻下来,共收了二百来斤鲜椒。
这么多辣椒连种带送都足够了。他把大头儿晒干了存着,只留了十来斤鲜的,让厨子试着腌制。这厨子去年炸惯了辣椒油,却不大敢下手腌它,索性提了主人家的肉和鸡去请谢家厨子帮忙——南方厨子都擅腌小菜、做酱,总能有点儿经验。
崔燮也不管他们做得出来什么,先把辣椒油和干辣椒面打包了几筐,当作年礼遍送给师长弟子、亲戚故旧家,还往榆林的外家和四川的大姐家寄了些没去籽的干辣椒,附上种法,方便他们自种自吃。
李东阳正好想给师弟杨一清寄些去,便问他家人能不能顺路捎一趟。
他一贯两袖清风,吃酒都靠蹭的,自然没有雇车到边关的闲钱。崔燮痛快地说:“要去榆林可不就得先过陕西行都司?正好顺路,就叫他们先给杨师叔送,再给刘家送去。”
他把给杨大佬的辣椒也换成了带籽的,给两家分包好辣椒、种植指南,顺便还给王圣人和表弟、侄儿们带了后面两期新出的连环画——只有第一册是王御史力挫边蛮的,后面几期就都是小王子劫夺国宝,锦衣卫受出关追踪的故事了。
杨一清收到炸的辣椒油和干辣椒后倒是十分欣喜,跟边关众人介绍:“去年我就听西涯兄说了此物,又香又辣,御医还说能祛湿寒气。这边儿到夜里寒气重,吃这个既能祛寒生热,又不误事,比吃酒强多了!”
镇守陕西的赵太监也听宫里人说过辣椒,闻了闻辣椒油的香气,顿时喜上眉梢:“今日咱家与杨大人一同请客,叫人杀几腔羊,咱们也试试宫里的吃法!”
不只有宫里的吃法,还有餐饮专家费讲官精心撰写、居安斋出版的辣椒食用指南。
王圣人拿出崔家送来的连环画,兴致勃勃地说:“也别光拌白煮肉吃,将辣油加在汤里烫肉片试试?去年崔世兄家里做辣椒菜就没请我,说是江南人吃不得辣,今日我得尝尝这是怎么个辣法,凭什么我们江南人就吃不得了!”
两位请客的大人都不吝惜,煮了满满一锅红汤,切了几只羊腿的薄薄肉片。剩下的羊肉也添了些辣椒粉炖成羊肉汤,分给下面的士兵暖腹驱寒。
高喊着要尝辣椒味的王圣人第一个下桌,叫人端上清汤锅子来,请客的杨大佬没多久也蹭了过去。还是北京来的太监、侯爷和本地将军们能吃辣,围着桌子美滋滋地吃了一顿红汤锅子。
种辣椒!
京里送了辣椒籽来,明年就把养羊的草场翻了种辣椒!
至于那羊,等他们再往套内占下几里地,还怕没草场养羊么?到时候就天天吃红汤锅子羊肉片、辣椒炖羊肉,给守夜的军士们一人发一筒辣椒粉,跟盐巴一样随身带着,吃干粮时也能洒上些提味儿!
等着肉片烫熟时,指挥使李清便感叹道:“这两年边关的日子好过了,也多亏了京里的大人们,又会烧石灰,又会做望远镜,还会排兵布阵——”
众人便举起茶杯,敬了杨一清和王守仁。李清又打趣道:“那望远镜真好用,我拿着它都不舍得下瞭望台。亏得有这神物,咱们也能打那些鞑贼一个措手不及了,那些贼人还以为他们潜伏在城里的探子、内奸出了毛病,自己杀了自己人,倒扔下人头给咱们看。”
这些通贼的奸细他们多年都没查出来,如今竟叫虏贼自己杀了,真让人痛快!这些人头还是白捡的军功,等于是鞑贼主动自毁耳目给他们垫脚,多少年不曾有这样的好事,几位将军提起来都神彩飞扬的。
镇守赵太监更笑着说:“上一回鞑贼杀了这么多内奸示众,剩下的内奸更得拼命给他们的主子传递关内消息。万一有奸细看了咱们王御使会御使草虫传信的连环画,会不会信以为真,给关外传递消息?火筛部的群鞑贼又得干出什么事来?”
众人哄堂大笑,惟有白衣少将王守仁有些惆怅——
他的故事线是谁写的?李贤弟是怎么监修的?怎么就把明军侦知敌情的缘故画成了他操纵草虫探来的?
就不能把他写成个掐指一算就什么都知道的高士么?
锦衣卫前代的作者们让锦衣卫施美人计,后辈作者就叫他这御史做杂耍艺人,这写法真是一脉相承!
他不知自己无意间摸到了真相,锦衣卫这些人设都是崔主编一个人搞的,还以为是自家父亲和同僚们带坏了后辈,深刻地替长辈们反省了半宿。
而在不远处的榆林卫,刘家和当地其他镇守将官的子弟们看完了新出的连环画,回顾起前面写边军的部分,都在羡慕着书中王御史的技能。
能驯飞虫啊!
他们驯个鹰、驯个鹞子都那么费劲,人家御史就不一样了,连细小的草虫都能驯得通人性!
不愧是父子双状元的大才子,他们这群武人比不了,比不了!
……要不下回再闹蝗灾,他们再带人挖卵挖蝻蝗回来,也留下几只有力的训训,别都拿去吃了、卖了?
而在离京更近的居庸关外,身着碧色千户服的王大公子正给手下的营兵指点江山:“本官这身绿衣,和锦衣卫千户的服色有半点儿不同么?咱们蓟镇的镇抚不也是镇抚?再上头的指挥大人、坐营的老伯爷,哪点儿比陕西的差了?!锦衣卫能上连环画,陕西御史能上连环画,咱们府军前卫也能!”
他手下的营兵们都习惯了千户大人出风头的毛病,也配合着高呼起来。
王项祯越发得意,挥着鞭尺说:“他们陕西打了一场出色的大仗,就给人画进连环画儿里,还印了张彩图满大明显耀,咱们在居庸关要是也能打出这么场仗,叫朝廷、百姓们夸耀的不就是咱们了吗!”
安顺伯远远看着他给营兵们讲话,含笑跟新上任的巡抚北直隶御史萧柯说:“这个王项祯打年轻时就这么跳脱,京里时兴什么就学什么。去年就是他撺掇人学什么诸葛亮筑长城、又学水泊梁山挖泥塘种水稻,养螃蟹、鲫鱼……闹得大伙儿吃河鲜都吃伤了,今年倒又换了。”
萧柯笑道:“伯爷过谦了,伯爷将蓟镇守得风雨不透,还把边关盐碱地经营成良田,蓟辽两镇都能靠军屯输送粮食,我们朝中听闻得,都十分佩服。”
其实王项祯这种用连环画激励将士用命的说法并不算太胡闹,毕竟连他听着也有几分触动:“这位小王将军说的话当真能激励人心。其实下官与陕西王御史也是同年、同科的庶吉士,散馆后便入了都察院,心里也想像他那样立功报国……”
上个宣传画儿什么的。
可惜他虽然也年轻,能走得马、开得弓,却比不过王小状元能抡刀上阵的本事,更不可能亲自带兵打赢套贼。
萧御史在长袖内握了握拳,感受到手上传来的力道,不禁有些惭愧。
不远处的王千户还在充满激情地说:“我与王御史当初都曾给国舅爷当过武教师,并把子练过武!我也认得居安斋少东小崔兄弟!王御史打了场胜仗,就能在他们居安斋,咱们打了,我也能给小崔兄弟写信,叫他往书里添上咱们蓟镇大军的英姿!”
不管王千户这段讲话激励了多少雄兵,反正萧御史是深受激励,没事跟着王千户学起了骑射,还冒着寒风带人往关外修了条夯得结结实实的水泥砂浆路。
有一条平坦的路,好往前线拉朝廷新送来的弗朗机炮。
朝廷仿制弗朗机船炮造出来的铜炮。小的有百五十斤,大的重达千余斤,一架配五个子铳,得要用铁箍了轮子的大车才拖得动。寻常土路走不了这样重的炮车,边军就修了平坦的水泥路,用几头大骡子拉车运送,就能和平常行军一样,日行数十里。
连同弗朗机炮一同运道前线的还有神机营炮兵和精熟计算的内侍。
九边重镇,都从京里运来了这样的炮车,发来了擅□□炮的将士。
有高筑的瞭望台、有望远镜望观察敌情,有能打到百丈外的重炮辅佐,明军的战力顿时更上一阶。之后鞑靼几次挥师南下掳掠,在边城外经受了比以往更猛烈的抗激,几次受挫,伤亡惨猎。
小王子亲率大军攻城不果,却在炮火下损失了数百亲卫精英,不得不辗转东去,转而袭掠顺天、永平。然而强攻古北口一带时,却又遭到了千斤重炮伏击,鞑靼精兵损伤过千数,小王子身边诸子、亲贵亦有伤亡。
明军追入草原腹地十数里,擒获小王子三子巴尔速勃罗、部将脱火赤,满载着马匹、牛羊而归。
这一场大胜震惊中外,相比起来,纵横河套的火筛部被逼退三十里的消息都不那么显眼了。
《塞上风云》的几位作者们听到战报,急急忙忙地到崔家聚会,问崔主编要不要再改一回稿子,把这场大胜也加进去。
这些年轻作者赶稿的态度特别好,崔燮手里已攒了超过印刷进度三数万字的稿子,草稿图也打了不少,要改动会有些麻烦。而且若再加进这场大胜,显得大明、不,大唐实力太强,后面锦衣卫舍生忘死搜寻地图的故事就有些不自然了……
他斟酌了一阵,摇摇头道:“先不改,等到最后诸军汇战时,再把这段加上去。若能等到那些将军们回朝,还能画下他们的真容添进书里,叫世人都知道他们是英雄。”
作者们如今大多忙着写圣旨、拨贺表、算军备帐目,也挪不出太多工夫写稿,闻言就都松了口气。
然而崔主编念头微转,一句话又把他们的心都吊到了半空:“要是你们急着想写,也不非得把这场大战添进锦衣卫里,可以另开一部边塞风云录、大漠战神、塞外奇军什么的嘛。”
不,我们不急,我们拖到明年再写都不急!
可惜作者的心音传不到主编耳中,崔主编竟认真考虑起了再开一本新书的可行性,还问作者们该怎么做这套书好:是像锦衣卫这样长篇连载,还是像少年锦衣卫那样,有一场大胜就出一个单行本?
与他来往时间最长,写稿经验最丰富的祝枝山毅然站了出来,提出了一个崔主编肯定会喜欢的建议:“我与伯虎在江南还有一位好友文征明,是前温州知府文大人之子,也是诗书画三绝的人物,若得他来写书,他连画画儿都能兼了!”
那这本连环画能流传到后世的话,一本拍卖就得上亿了吧?崔燮眼前晃过一大把人民币,顿时晃得头脑发昏,重重点头。
唉……要不是锦衣卫、每日农经系列的画风已经定型了,改画风怕读者不接受,他早就想用唐伯虎当画手了。
他灼烈的目光望向唐寅,唬得这位风流才子也立刻向老友学习,推荐了另一位新人:“我们吴县还有一位少年才子徐祯卿,诗文绝佳,不弱于我,当可写这文章!”
有这两位开头,李梦阳、边贡、王九思也不客气地推荐了新科状元康海、庶吉士王廷相与另外一位才子何景明。
这仨人虽不能画,但文趣÷阁雄健豪迈,足可以写好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事。更好的是,王廷相是庶吉士,五天有一休沐,这科的状元康海也还正跟着梁学士读书,没正经事做,他们有的是工夫赶稿!
嗯……可以叫康海他们先拟大纲,文、徐二人进京后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兼职供稿嘛。
崔燮脸上露出和蔼的微笑,起身向作者们深施一礼:“此事就托付诸位了。”
作者们也都松了口气,笑吟吟地答礼:“师兄/崔前辈/学士不必客气,我们也盼着这场战事能早日成书,传至全国,叫下面百姓们分享大胜之喜。”
既然不是用他们写,他们也盼着能找几个才子,又快又好的把这场大胜写出来啊。
众人连饭都顾不得吃,回去拉人的拉人、写信的写信,恨不得立刻就把那些才子们都绑到崔家来编新书。
他们走后不久,两位国舅也期期艾艾地找上了崔先生,掏出一份字迹歪歪扭扭,不知是鸡血还是狗血写的血书,凛然道:“我们兄弟要到塞外为国征战,请先生支持!”
这俩熊孩子又改主意了?前些日子不是在家里玩儿命学外语,非要出洋考察兵备,回来带着弗朗机炮顺道把日本打了吗?
两位国舅悲痛地说,他们实在是学不会外语了。
他们俩一开始辛辛苦苦地学专教士编的外语书,背公式、算三角形题目,算得他们年纪轻轻都要生白发了,就是做不对啊!而且他们是后来才知道,义大利人平常不说这些写书的拉丁语,还有个义大利语!他们这么多题目都白做了!
他们不学拉丁语,想学义大利语吧,那些传教士又给朝廷拉去修炮了,他们两个外戚又能跟谁学去?好容易找了个葡萄牙水手来教他们,以为学会了能去买弗朗机炮吧,前两天又听宫里传出来那些教士们的话,说那葡萄牙在欧罗巴算是个边蛮小国,用的炮火落后,要买好的还得去西班牙……
他们苦学了一年多,竟都白学了!
张鹤龄、张延龄悲从中来,拉着老师的袖子抹眼泪儿。
崔老师拿着血书,摸着弟子的头,头一次这么怜惜两个学渣弟子。
不就是学了的东西用不上,要用的东西都没学吗?不要紧,崔老师也经历过这事……老师上辈子可是从上幼儿园就开始学儿童英语,穿到明朝之后还不都没用了,老老实实地从头学古汉语、古代文学文献学?
作者有话要说:历史不好,史料部分有太多错的了,大家就当没看见好吗?
昨天想出了两种崔美人掉马的方法,写着写着就写出了第三种,估计明天写出来也不一定是今天想的东西了……就还是写一步看一步吧
☆、第296章
两位国舅赶在这时候要去北方,倒还真不是为了蹭蓟镇的战功,而是因为下西洋的船队近日就要开拔了。
如今朝廷工匠筑铜炮已筑出了经验,不再需要传教士们盯着;兵部凑齐了出洋的海船和船炮;礼部、都察院、锦衣卫各处也都选出了能流利听说外语的人材……
阁臣与六部堂官廷议已定,要乘着近日天气和暖,风向、海流合适,叫这些人与广东、福建二布政司精心挑选的可靠海商一道下西洋。
顶多一两个月内船队就要走,他们兄弟是要命也学不会外语了,只能退而求其次,去塞外打仗。
可是不知为什么,去边疆分明比出洋还安全,家里人就是不答应。他们已经跟爹妈面前又跪又求又绝食了,亲爹居然一点儿不心疼!跟当初那个替他们求教材、寻水手,支持他们学外语的爹俨然不是一个爹了!
崔老师听完始末,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张国丈当初定也不是真想让他们下西洋,不过是太了解儿子们的学渣本质,知道叫他们学两天外语,他们自己就会知难而退了。可去北方打仗又不要懂外语,这俩孩子还学过点儿武艺、兵法,没有能难住他们的地方,爹妈没办法,只能拼着被儿子埋怨也要硬管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
但也不能总把俩国舅圈在家里,万一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干正事的希望,破罐儿破摔,又走回纨绔外戚的老路呢?
崔老师为了大明江山操碎了心,思来想去,决定先看看这两个弟子的武艺如何。
也不用拿刀拿枪,他就徒手试了试两个弟子的力气和拳术。结果证明,张家人的武学天份都点在了养生上,打起来套路好看,但力道不足,叫老师一拿一推,底下再加个扫膛腿,轻轻松松地就都收拾了。
张鹤龄悲凉地看着弟弟,张延龄更加年轻气盛,不死心地说:“我们兄弟这两天是绝食饿的没力气,不算,老师容我们吃顿饱饭再打一回。”
崔先生毫不留情地揭穿他们:“你们真绝食了几天,还能有这么红润的面色、这么利落的动作?这绝食法儿就只好哄哄慈母,连张兄都没哄过去,就别在我面前提了。”
两兄弟羞臊不已,后悔没真绝几天食再来了。
不过崔老师试他们的武艺,也不光是为了打击人,而是认真考虑让他们以什么身份去边关。肯定不能让他们提枪冲阵,不能让他们上城头冒险,更不能叫他们在军中指手画脚添乱……
就只有那一条路可走了。
崔燮把两个弟子扶起来,血书也团巴团巴扔到地下,严肃地说:“凭你们俩这点儿武艺,肯定是带不了兵、打不了仗了。但若只是去边关增些见识,我倒有一个法子——你们若肯答应,我就替你们上表。”
张家兄弟刚叫他打击得稀碎的心立马儿又粘回来了,瞪着两双大眼问道:“先生有什么法子?我们都答应!哪怕只去当个小兵也行!”
最好是炮兵,他们还画了好多三角,自己偷着算那炮怎么打能打得准呢。
崔燮不管他们做的什么梦,只说:“我能劝你家里送你们去边关,不过依你们现在的身手,去到那里也打不了仗,索性还是先以观战为主,见见世面,记些经验回来。前两天古北口大捷的消息你们听了吧?王项祯王将军就在那边儿,你们可愿意去他那里做个……”
战地记者?慰问团?文艺兵?哪个说法更准确些?
两位国舅眼冒火光,激动地说:“我们愿意!弟子们这就回去跟父亲说,我们是奉先生之命出关的,父亲肯定不会拦我们!”
崔燮抬手拍了拍他们,把俩人又拍回了椅子里,命人拿上文房四宝来,当场给张国丈写了封信,建议他放儿子们到边关慰问。
边关大胜,朝廷正好也要送羊酒去劳军,叫两位国舅跟着军队跑一趟,看看边关的真实情况,就当满足他们的英雄梦。这样走有大队人马护着,也不会有什么危险,不然这俩熊孩子哪天偷跑去了边关,家长们找都没地方找去。
他们外甥正德皇帝以后就常干这事,这俩舅舅也不能不防!
况且两位国舅是《少年锦衣卫》的主角,也是当朝名人——别人不敢说,王大公子可是最爱看连环画儿的。叫张家兄弟穿着书里的衣裳去慰问,就跟大明星下基层一样,对他这位战斗英雄肯定有鼓励效果。
崔燮给张国丈写了信,备述利害,拿火漆来封了口,交给家人送去张府。
两位国舅看着人出去,都长舒了口气,喜孜孜地说:“还是先生疼我们,我们从边关回来,定然带几个鞑贼人头来回报先生!”
崔老师含笑摇头:“人头就不必了,你们这身板儿一时还上不得阵,我另有事要你们帮忙。这回古北口大捷,为师想攒一部书传扬将士们的英雄事绩,可我身在京里,不知道边关真正的战况,需要你们从英雄们口中问得,你们做得来做不来这件事?”
这不就是……又要写游记?
两位国舅也是写着各种观察报告、日记、周记长起来的,登时透过现象看出了本质,脸上顿时露出抗拒神色。
崔老师皱了皱眉,给他们讲文章辨体:“怎么叫游记呢?这是纪实文学,纪录世间大事、民生百态的文章!你们两人从边关记回来真实战况,叫才子编写成书,书封上不也得印上你们俩的名字?这是你们的文章还不出色,将来写得好了,也取个号,叫人称一声先生、老师,岂不更有光彩?”
嗯……好像也是这么个道理?
张大国舅仔细想了想,又觉着不对,打起精神问道:“这么说,我们出关等于就是跟着朝廷劳军的队伍转一圈,再写几篇边关战报回来?这不是派个师爷都能干么?”
崔燮将眉一挑,正色教训道:“你们去边关难道是为了玩儿去?你们是为圣上、为朝廷去的!到了边关不许胡闹,谨记着自己的身份,要叫英雄们知道圣上恩泽,知道朝廷百姓们都记着他们的功劳!”
他给弟子们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留他们吃了晚饭,又承诺要写奏表支持他们出关慰问,把两人平平顺顺地送走了。
张家兄弟来时是抱着血书来的,回去时拿上了比血书更惨烈的采访计划,一步一拖地回了国公府。
崔先生同意替他们上表,父亲回去之后也答应了让他们随军,可是他们俩怎么就找不回之前那种亟盼着出关的心情了呢?
二张怅惘了几天。
但在他们收拾行李准备出门时,崔老师给二人送来了和《少年锦衣卫》里一模一样的衣裳、马具和剑鞘,还有一匣印着他们兄弟形象的采访记录本。他们顿时又高兴起来,亲自把新衣裳装进藤筐,宝剑换上新鞘佩在腰间,揣着采访本踏上了征程。
两位国舅亲自到边关劳军了。
安顺伯接到朝中消息,心跳登时加快,恨不能把这消息打回去。他可知道这两位国舅有多受皇后宠爱,万一有间谍听说他们来到边关,趁机袭城,绑了他们,他偌大的年纪可承受不起!
幸好他营里的王千户与那两位国舅有旧,安顺伯与几位将军、镇守太监商议后,便把他调回城时,先看顾国舅。
王大公子二话不说,担起了贴身护卫国舅的重任。这仨人旧有些师徒之谊,爱好也一致,场面事办完之后,就都换了连环画里的服色,带着亲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