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听说了,就是不大详尽。病的厉害吗?”
李思敏伸出三根手指头:“光我就知道三种不一样的说法了,真真假假的分不清楚。”
“三种?”
“头一种是说,乐安公主在太平观遭人苛待,下人服侍不周,受了风寒染病。”
阿青听说的也是得了风寒,但是没有遭人苛待这一节。
“第二种是说,乐安公主这是心病,她给京中旧日相识差不多都写了信求告,可是连文安公主都不理会,旁人怎么可能去帮她向皇上讨情放她出来?她郁结于心,所以病了。”
“第三种是说,她没病,就是放出风声来试探,想借机回京。”
不得不说,这三种说法都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并非凭空捏造,所以李思敏才说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头一种不太可信。”阿青说:“乐安公主只是去‘休养’,总有出来的时候,又不会终老在太平观,就算太平观有那种势力小人,也不敢在此时就做出什么以下犯上的事情吧。”
李思敏点头说:“我也是这么想的。乐安公主又没被削夺封号,又没有明旨治罪,也就是在那里避避风头,借他们个胆子也不敢欺负公主。再说了,乐安公主那脾气,是一般人欺负了的吗?”
太平观的确不是什么好地方,那些先帝遗妃们有的直接上吊、吞金,也不去太平观那里再受煎熬。
可能有的人据此推想,认为太平观的人手黑手辣,乐安公主在那里八成过的生不如死。
这个说法最不可能。
但是第二、第三种,说的有理有据,让人很难分出真假。
被经年累月关在太平观,乐安公主确实有可能郁结于心而生病。至于装病……这种事情也不是不可能的。
总之,乐安公主这病不管是真是假,她想离开太平观回京的心一定是真实而迫切的。
“要是文安公主这时候去向皇上求恳一二,说不定皇上也就顺水推舟,让她出来了。”
但文安公主并没有去,最起码现在还没有听见什么动静。
晚间李思谌回来,夫妻俩说起这件事,李思谌点头说:“你都听说了?”
“今天思敏来看我的时候聊起来的。乐安公主的病是真是假?”阿青好奇的问。
李思谌十分笃定的回答她:“她确实是病了。”
“啊……”阿青接着问:“病的重吗?”
“并不是大病,就是着了凉之后发起热了。可是她自己想借这个病博人同情,所以有意不吃药,听说还晚上敞了窗子睡,这么一冻再一延搁……结果病势就加重了。”
阿青懂了。
“那现在呢?”
“现在……要看文安公主的意思了。她在皇上那儿还是很有面子的,只要她去求情,皇上必定会答应。”
但是文安公主接到信到现在也有三天了,她并没有去求情。
“文安公主是指望她能修身养性,以后能安分、安静些过日子。现在看她这个折腾劲儿,明显还是原来那脾性作派,在太平观待的这一年完全是白费功夫了,她一点都没有变。让她出来,只怕她还会继续惹祸,说不定到时候局面会比上一回更加难收拾。”
阿青点点头:“文安公主思虑的也很有道理。”要是乐安公主回来了之后故态复萌,在花样作死的道路上狂奔不回,可能到现在文安公主也保不住她。
再说,在皇帝面前的人情是那么好用的吗?文安公主能求这一次,还有下一次的话,她也不好意思再到皇上那里去讨情了。
所以现在文安公主接到了信之后并没有向皇帝求情,她让人送了药材去,还请一位太医同行。
可是阿青觉得,她这样做,乐安公主也不会领情的。
乐安公主要的不是太医和药材,她要的是释放许可,这个她与文安公主两个人是心照不宣的。眼见着苦肉计都用上了,下的本钱实在不小,可是文安公主并不买账,只怕乐安公主心里会生出怨恨之意的。
“性情哪有那么容易改的?老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看就算再过个三五年,这事儿也不成。”
“谁也没有指望她真的能改。”李思谌挨着阿青坐下,小心翼翼把她揽进怀中:“只要她以后行事能学乖觉一点,不要再授人以柄惹是生非,其实皇上的宗正寺也不会真的和她计较什么。”
就算她想养几个才子、美男之类的在府上,只要不张扬不生事,旁人才不会去多管闲事。
阿青忍不住笑:“可她就是学不乖,是不是?”
李思谌点头默认。乐安公主挑的时机也不对,正赶在霍相病故,新旧势力大洗牌的时候,这会儿上上下下京城里外谁有那个心思去关心她病不病?说句难听的就是她现在一病不起死了,这事也没有几个人会去关心的。文安公主就算有想要帮她求情的心,也不可能赶在这样一个当口。
一来皇上没有心情理会,二来乐安公主一头小辫子,她要是现在出来了,没准儿又会被什么人当枪使了,惹出更大的麻烦。
虽然这两位公主不同母,却是一起长大的,听说原来要好更似亲姐妹。可是两人站一起比比看,文安公主虽说也遭遇不幸,可生离死别非人力所能更改,并不是她不会经营生活。而乐安公主和她一比……简直就是双商欠费,既没有头脑也没有责任感,说好听点象个没长大的孩子,说难听点就是专业坑亲友一百年。
李思谌可不想把宝贵的夫妻相处时间都拿去讨论乐安公主。
“你今天胃口怎么样?身上有没有哪里觉得不舒坦?”
“没觉得哪儿不舒服。”阿青倒觉得她比前阵子精神好些了,那种四肢倦怠无力的感觉正一天天的减轻,要不然上午她也不会主动要去散步了。
可是李思谌这种郑重和关切让她很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