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考虑到草地赛季只有短短一个月,不少球员选择偷懒,依靠练习和比赛自己摸爬滚打,反正也就是一个月,普通两项、最多三项赛事,如果专门花费时间针对草地展开训练,着实有些奢侈。
那些低排名球员,甚至无法聘请一位教练,更不要说专门为草地寻找教练了;但许多高排名球员也是如此,往往不会为了草地赛季而专门训练,依靠自己的天赋与能力完成比赛,似乎也已经足够了。
然而,经历惨痛教训之后,球员才意识到,如果只是准备得过且过,那么没有问题,草地和硬地确实有着诸多相通之处,不需要像红土那样翻天覆地地改变自己的比赛,应付温布尔登第一周赛事完全没有问题。
但如果想要更进一步,试图闯入温布尔登第二周,甚至和顶尖高手展开对抗,那么依靠自己就远远不够。
可是,草地赛季就只有短短一个月,聘请全职专业教练展开训练,又显得太过兴师动众,投入与收获很难成正比。
后来,世界排名前五十、前三十的顶级球员们纷纷总结出经验,他们选择在六月聘请一位“特邀教练”:
这位教练短暂跟随自己一个月,就负责草地赛季,针对草地给予专业意见,在自己的战术框架和打法风格范围内,作出一些细节调整,期待着能够提升自己在温布尔登的竞争力,然后温布尔登落幕也就结束合作。
事实证明,这是明智的,同时也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草地的特别之处,到底在哪里呢?
单纯从技术层面分析,草地和硬地的区别确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天差地别,二者之间的真正区别不在于速度,也不在于摩擦,而在于——
弹跳。
当然,速度、摩擦、力量、移动、旋转等等等等细节全部都有些细微差异,但本质区别还是在于弹跳。
在草地上,网球落地反弹的高度非常低,非常非常低;从物理角度切入,就能够看得更加清晰明白:
假设,入射角相同的情况下,折射角的差异也将决定网球冲向球员的位置,其中,红土的折射角最
大、硬地其次、草地最小。
也就是说,相同的发球/击球,在红土上,可能朝着球员的肩膀位置反弹;在硬地上,可能朝着球员的胸口位置反弹;在草地上,则直接朝着球员膝盖到大腿的位置反弹。
在网球的基础技术动作里,正反手击球最舒服的位置就是胸口到腰部,可想而知,硬地赛场对于球员来说是最舒服也最简单的,往往不需要适应调整就能够完成击球;也同样因为如此,当球员遭遇纳达尔的时候,面对强烈上旋,突然就必须到肩膀位置击球,那种不适感就格外强烈。:魰斈叁4
红土上,尽管折射角高,但现在硬地球员越来越多,击球基本没有旋转,无法完全发挥红土的特性,所以反弹高度往往也不会到肩膀的位置,于是在适应红土的时候,比起击球点来说,脚步移动才更加重要。
草地则不同,当球员以硬地的战术执行,追求力量和速度的时候,场地的影响就非常直接,折射角非常低;同时,力量越大、速度越快,网球撞向球员膝盖的节奏就越快,击球难度也就直线上升。
同样,也正是因为折射角之低,导致速度、力量、摩擦的直接冲击力更加明显,并且压缩脚步移动的时间,整个反应时间被压缩,不单纯只是球场速度的提升,最后带给球员的直接观感/错觉就是:
“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