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
奉天军以一天八十里的速度急行军,自溧水离开之后,仅仅用了一天半就抵达了一百二十里之外的溧阳,虽然中间翻有茅山阻挡,但是同样翻过之后就有旧县河,胥河,昆仑河组成的荆溪流域作为快车道。
所以当上兴埠的人惊呼奉天军来了之后的傍晚,奉天军就抵达了溧阳城下。
“斥候探报,溧阳县城拢共就百十人守城,根本没有绿营。”
朱朝先的伤好了很多,至少能够自行行走一阵而不至于跌倒在地了。
而抵达溧阳县以西十里地的时候,他就得到了刘能的报告。
“速攻,溧阳是交通要道,不攻城高晋没有压力。”
“咱们,也太需要一场休息了。”
朱朝先下令完毕,赵大山、刘能、袁飞龙纷纷领命,开始召集各自部众准备攻城。
“占据溧阳,进可拿下荆溪进入太湖,威逼苏州,退可向南遁入山区,逃出生天。”
听着朱朝越的喃喃自语,朱朝先笑了两声,冲他说道:“明镜,你准备一下,明天可以带人去周围村镇诛杀地主,招募士兵了。”
“明天?”
“嗯,溧阳一夜就能攻下。”
溧阳城头。
本县的捕头带着几十个捕快并城里的帮闲白丁,一共不到两百人守在城头上,而远处是步步紧逼过来的大军。
“放,放箭!”
敌人还没到,就听见一道声音嚷嚷起来,捕头惊怒无比,回头一看,却发现溧阳县令已经带着县衙一众班底上了城墙,而放箭的命令正是出自于县令之口。
资料:赵文哲,20分钟后改掉
赵文哲从小随父习文练字。稍长,求教于本镇名儒瞿麟征。在这位启蒙严师的谆谆教诲下,长进很快,更由于他生有异禀,读书一目数行,深得瞿麟征的喜欢,视为高足。
乾隆七年(1742),赵文哲十八岁时成秀才。此后,赵文哲的诗作,己在同辈和师长中广为传诵,其诗风格逸雅,又时为人抄传,转辗而遍于朝野。不久,为朝中工部侍郎梦麟、内阁学士李因培等人所知,荐入庠序,补诸生,升廪生,而声名益噪,当世推为博雅。
乾隆十三年(1748),上海县申江书院创立,赵文哲即入申江书院求学。山长凌如焕,与赵文哲同学者有青浦王昶、嘉定曹仁虎及王鸣盛等人。皆有诗名,而推[1]赵文哲为翘楚。后来,长洲高士,被乾隆誉为“东南二老”之一的沈德潜遴选上海赵文哲、黄文莲,嘉定王鸣盛、曹仁虎、钱大昕,长洲吴泰来,青浦王昶之诗合编成《吴中七才子诗选》一书,后传至日本,其国相高棅为七律,人赠一章,寄估舶以达,人艳称之。于是,赵文哲等吴中七才子的诗名,不仅遍传国内,而且已蜚声海外。
乾隆二十七年(1762),赵文哲三十七岁时,皇帝第三次南巡,召试献赋,应试者除赵文哲外,还有陆锡熊(后为《四库全书》总纂官之一)、张果浚、张熙纯等。圣驾亲阅文哲所撰“海塘赋”后,定赵文哲御试一等第二名,钦赐举人,授内阁中书,随帝到京。第二年赵文哲升为方略馆纂修官,分修“平定准噶尔回部方略”、“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大清一统志”及未成之“音韵述微”、“热河志”诸书。
乾隆二十九年(1764)擢升直军机房,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皇帝密诏撰拟事宜,成了乾隆的宠臣。奏记文字都出其手,大学士刘统勋、刘伦、于敏中等人皆叹其为异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