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避之不及(2 / 2)

梁九功立马把折子送到康熙跟前,看完折子,康熙对上面的内容来了更大的兴趣,这上面的内容要是真的,那大清的农耕水平必然更进一步。

满人统治下的大清到底还是汉人居多,这几年反清复明的人虽然不足为惧,但是真要有个大的天灾人祸,大清受到的压力必然比以往的朝代更大。

这一点,康熙心知肚明,所以他极需要功绩来证明大清的统治没有问题。

大部分百姓靠土地吃饭,趁手的农具,这代表着更多耕地被开垦的可能。

“梁九功,云南那边送来的农具在哪?”

他迫切的想要知道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好的效果。

“回万岁爷,那些农具放在库房里了。”

“准备个庄子,后天朕去庄子里,把那些农具也都带上。”

梁九功也是穷苦人家出身,对农具不能说一点都不了解,自然知道趁手的农具对农耕的作用。

看来折子里提到的农具怕是不一般。

“是,万岁爷。”

梁九功得了吩咐去办事去了,然后康熙便召来了暗卫,吩咐道:“云南那边这两年来事情有些多,仔细去查查,这农具到底是从谁手里出来的。”

康熙有种直觉,他觉得农具这事不简单。

“嗻”

两天后,皇庄里,康熙带着不少人亲自动手实验新农具的效果,结果证明,与传统农具相比,从云南送来的这批农具可以更加节省力气,也能让农夫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活。

大清国土面积辽阔,人口在历朝历代里面来说已经不算少了,约摸有一亿五千万左右,比起后世的十三亿人口,还差的远,那么多国土面积,为什么还有人吃不上饭,一来是产量低,比不上后世的粮食种子,二来则是效率低,有限的时间,有地也没那么多人来种,很多荒地可以被开垦,就是没有那么多劳动力来种。

一家子再勤劳,农忙就那一段时间,每家每户有几口人最多也就能种几亩地,多了真的种不完。

大清还有许多耕地,就是没有多余的劳动力来开垦。

农具的改良,这对大清的农业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康熙从皇庄回去后就准备同众大臣商讨新农具推广之事。

只是这事却不太容易。

新农具需要用到铁。

康熙朝时期虽然已经有火铳,有大炮,但是并不是主流。

火铳不好用,杀伤力有了,但是没办法连发,用一下,上一颗子弹,估计敌人没杀死,自己就咽气了。

大炮威力不小,但是那玩意不好批量制造。

传统的兵器还是弓箭弩、回马枪、刀剑……居多,所以铁,严格意义上来说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兵力。

为什么历朝历代都要管制铁,民间百姓不可私自开采铁矿,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铁可以打造兵器。

“万岁爷,这新式农具好用归好用,但是真要推广至全国,必然需要大量的铁矿,大量开采铁矿,不利于大清的安稳,还请万岁爷三思啊。”

这话康熙就不乐意听了,难不成大清推广了新式农具后就不安稳了?这未免太小看他这个皇帝了。

当皇帝这些年,反清复明的声音已经很小了,他还就不信了,这个新式农具他一定要推广出去。

“梁九功,你去养心殿看看戴梓来了没,要是来了,叫他过来,没来就去把人给朕找来。”

康熙十三年,在福建的耿精忠响应吴三桂起兵叛乱,进犯浙江。朝庭派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清军赴闽浙征讨耿精忠,戴梓以布衣应聘从征。

康熙十五年,戴梓以收复江山城有功,被授予道员。

耿精忠叛乱平定后,戴梓随杰书到了北京,受到了康熙的召见。

康熙知其能诗善文,就任命他为翰林院侍讲,与高士奇同时入值南书房,不久,又改值养心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