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主坐谈了一会,杨修起身告辞。刘宠命长子刘浩送杨修出门。刘浩与杨修来到门外,正准备拱手作别,杨修突然问道:“世子,听说年前有人为清翁主提亲,可曾下聘?”
刘浩苦笑了两声。“杨长史的消息真是灵通啊,连这都知道?”
杨修笑笑。“怎么说呢,虽然贤父子明哲保身,与大将军府素无来往,可是吴王兄妹却一直感激大王的授艺之恩。三将军时常有消息来问,尤其是听说清翁主未有佳偶,很是关心。恕某直言,清翁主可是去南阳染过新风的人,她在长安怕是难找到投契的夫婿。”
刘浩眼神微动,欲言又止。他有两个妹妹,长妹刘清当年随他们兄弟去过南阳,见识过孙策的新政,对男女平等尤其中意,后来又读蔡琰的《士论》,一心以女士自居,最讨厌那些天天把男尊女卑挂在嘴边上的人,多次与人发生争论,以至于现在二十出头还没人上门求亲,已经成了笑柄。杨修这句话提醒了他,刘清在长安怕是很难找到佳婿,要想找到让她满意的人,还是回中原更好。孙策麾下多有青年才俊,如果能在其中挑一个做妹婿,也是一个机会,将来新朝鼎立,他们也不愁富贵。
杨修今天来拜访,示好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刘浩拱拱手。“多谢长史提醒,请长史转达我父子对吴王及三将军的问候。”
杨修拱手还礼,上了车。刘浩站在门前,看着杨修的马车渐行渐远,眼神闪了闪,转身进门,匆匆来到堂上,刘宠与刘洪正在商议,母亲陈王后和妹妹刘清也在。刘清上前拽着刘浩的袖子,急切地问道:“杨修走了?他有没有说要去谁家?”
刘浩诧异地看着刘清。“你想做甚?”
“我要找他讨一面透光镜。”刘清撅着嘴,一脸的失落。“我前些天和母后去宫里,看到伏贵人有一面透光镜,可好看了。伏贵人说,这是丹阳杜氏镜坊的精品,袁夫人题了名的,整个长安都没有卖的,只有大将军府有赠。”
“等等,你说什么,透光镜?”陈王吃了一惊。
“是啊,真能透光的,我和母后亲自试过,伏贵人那面镜子里有一只凤鸟。”
陈王眼珠转了转,沉吟不语。刘清却按捺不住,追着刘浩问杨修离开的方向。刘浩心中一动,说道:“妹妹,你如果只是想要透光镜,写封信向三将军讨几面就是了。”
“孙尚香?”
“是啊,她一直挂念你呢,托杨修向你问好。”
刘清喜笑颜开,转身又去求陈王。当年孙尚香在陈王府学艺的时候还小,她常带着孙尚香玩,也算是小闺蜜,只是多年不见,没想到孙尚香还惦记着她。有了这样的交情,只要陈王允许,几面透光镜又算得了什么。
陈王看着刘浩,一言不发。刘浩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陈王推开刘清,允她一定想办法满足她的愿望,这才摆脱了刘清。等刘清和母亲去了后堂,刘浩才将杨修的话转述给陈王和刘洪。
陈王反复权衡了良久,说道:“你们怎么看?”
刘浩说道:“父王,我觉得杨修说得对,妹妹这脾气,在长安怕是找不到合适的夫婿。”
“这么说,你们也觉得刘氏当知天命,主动求退?”
刘浩、刘洪互相看看,异口同声的说道:“父王所言甚是。”刘浩接着说道:“父王,我们当年在南阳游学,只知道孙策的新政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尚不明其中深意。这几年看下来,算是明白了,他那些新政绝不是拔新出奇这么简单,而是强国之道。天子是不多见的英主,一心求治,发奋图强,迁都长安,西征大捷,但他与吴王相比,相去太远,故而一战败北。长安宗室虽多,又有谁能超过天子?天子都不能力挽狂澜,他们又如何能做到?此乃天意,不可强求。”
刘洪也随声附和。
陈王抚着胡须,沉吟良久。“可惜长安这么多人,真正见过新政的人却没几个,他们不会轻易放手的。只有我父子,怕是远远不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