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文字到战国末年,逐渐消亡。
秦汉文字改革后,绝大多数文人无法识读。
加上内容是南楚方言,又多通假,更难辨认。
然后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一直试图去解读这“天书”。
比如着名历史学家、甲骨文专家郭老,钻研3年,也仅只识得3字。
真品禹王碑,除了南宋当年那一位文人看过,其他人都没见过。
现在我们能见的是后来雕刻的,现在陈文哲也只能是根据那份碑刻,来鉴定这块禹王碑。
既然已经说是禹王碑,那么大小、字体,应该都没问题。
碑文9行,每行9字,77字,这些都对,最后末有寸楷书“右帝禹制”。
字体为蝌蚪文,即鸟虫书篆。
这是一种奇特的古篆文,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钟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
就是因为这么奇特,才有人认为,这很可能是夏文。
可惜,发现的这种文字,实在是太少,也没有相关遗址来佐证。
就算是何致山寨刻碑,也几经流失。
当年他将其置于岳麓山,到明嘉靖十二年(1533),才有潘镒剔土得碑,遂摹拓流行于世。
明代学者杨慎、沈镒等都有释文。
碑文主要记述大禹治水之功绩,现在长安碑林、禹陵、法华山、黄鹤楼等处,均以此碑为蓝本山寨。
这么有名的一块石碑,而且真正的石碑还消失无踪,成为千古之谜。
那么后世人会怎么做?寻找是肯定的的,但是翻刻、造假更是必不可免。
禹王碑就是在传说和翻刻间,它的真假及身世,逐渐化为了一个文化谜团!
因为它在华夏文明史上,太出名了,不仅古人对其极致推崇,就连近代人对其,那也是极致推崇。
甚至,到了当代,人们还将其定为了,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之一。
当然,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禹王碑”之所以如此出名,显然是因为大禹,太过出名了。
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太过伟大了。
随便说几个,便可窥见一二。
诸如大禹治理了上古大洪水,划定了九州,制造了九鼎等等。
很显然,中华民族对于大禹的尊崇,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所以,一旦有一块碑文,被传说与夏朝的大禹有关。
那么此碑文,就一定会受到,历朝历代的我们国人的极致推崇!
更何况,据传此碑文,还是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治水而立。
且因为立碑的事情,还发生过大禹谦让的趣事。
所在,在种种传说,以及神秘因素的影响下,“禹王碑”的事情,总是能对历朝历代的名人、文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事实上,虽然“禹王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在历史上,它的命运,却是命途乖舛的。
而且,因为“禹王碑”身上,有太多太多的谜团。
故而,“禹王碑”的真假和身世之谜,历来均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讨论和关注。
需要说明的是,不管“禹王碑”身上有多少争议,一些事情都真实存在,不是虚妄,不是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