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肯定是出自同一品牌,实质代表了两汉时期带钩的主流样式。
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即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
这件带钩是东汉(公元25年-220年)的青铜铸品,现为吉省博物院镇院之宝之一,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东汉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长15.7厘米,全身嵌有11颗宝石,分别为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
文物正面分为三部分,首部似鹰,眼窝嵌两颗黑色玉石珠(红宝石),前额嵌一绿松石,羽用金银丝错成。
钩身作鸟喙神人,眼窝嵌蓝色宝石,额镶一滴水状绿松石,双手抱鱼,作舂食状。
鱼身通体以金丝填成鳞片,体侧嵌二银片,似滴水状。
鱼置于“神人”怀中,能活动而不脱出。
尾部作飞鸟,口含一蓝色宝石;
双足、双翅卷曲向后成环形。
文物背面中部有一凸起的圆钮,钮面错银,作卷云状,中心嵌一红宝石。
上部腹面错金铭文“丙午神钩,君必高迁”八字。
下部饰飞凤,头足错金,翅、尾和体部错银。
造型优美,铸工精巧。
加之通体错金银,镶嵌宝石,是一件十分罕见的珍贵工艺品。
这么复杂的一件铜带钩,用到的工艺更是不少。
陈文哲对于工艺更加看中,其中错金银工艺,源于商周时期,兴盛于春秋中晚期,现已发现两种工艺手法。
比如镶嵌法,就是其中之一。
已发现的我国古代金银错青铜器,有的是采用镶嵌的装饰方法,又叫镂金装饰法。
一九七三年,我国着名学者史树青,在《文物》上发表了一篇《我国古代的金错工艺》,主要就是谈这种方法。
其制作分四个步骤,第一步是作母范预刻凹槽,以便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
第二步是錾槽。
第三步是镶嵌,即在槽内嵌以金银丝或者金片。
第四步是磨错。
再就是涂画法,这是汉代金银错的主要装饰手法。
这从汉人对“错”字的解释:“错,金涂也”,就可以看出来。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金涂”法主要工序也有好几道。
首先是制造“金汞剂”,再就是金涂、金烤,现此法通常称为“鎏金”。
现在全国虽出土发多件相似形制的“丙午神钩”铜带钩,但只有这件保存最为完整精美,举世无双。
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是东汉帝国命工匠制作完成后,赐予东北地区地方政权——扶余国(夫余)国王或者贵族的赏赐品。
这件宝贝是宫廷错金银技艺的典型体现,代表着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统治。
陈文哲看到的这两件,虽然不如丙午神钩精美,但是形制一样,从此也可以看出其珍贵程度。
这样的宝贝,陈文哲自然是一眼就看出来了。
那么他看到的特别的带钩可是三件,很显然第三件也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