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日军在缅北的最后一支王牌(2 / 2)

按照日军第33军本多政材的思路,原好三的装甲部队应该将八莫变成一根钉子,死死挡住驻印军。

只是,这样用兵从一开始就预告了失败。

因为用装甲部队固守八莫,就相当于抛弃了战车的突击优势。这样一支机动性极强、主要由历战老兵组成的突击部队,没有被日军用于突袭作战,却用来守城,本身已经是一个用兵上的失误。

这大概也是日军的无奈之举,因为作为缅北作战生力军的第2师团,经过和远征军的几次交战,所属的七个联队中,有六个都基本被打残,只有第二搜索联队因为作为预备队基本没有参战,还有较强的战斗能力。

但无论如何,让一支摩托化部队打防御战,都是大大降低了其使用价值。

不过,有这样一能打又能跑的部队在,日军仿佛吃了定心丸,扔抱有翻盘的幻想。

日本陆军本来就是由一群战争赌徒组成,无论输成什么样子,都无时无刻不想着翻盘。

如今,日军仍然控制着缅南一大片区域,包括腊戍、芒友、遮方等大小城镇的土地,其面积仍然可以装得下好几个巴勒斯坦。

因此,日军感觉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尚有回旋的余地。

从密支那到八莫大约300华里,攻打八莫有两条路:一条是大路,沿伊洛瓦底江东岸南下,从东侧切断八莫与南坎方面日军的联络,然后攻城;另一条是小路,沿伊洛瓦底江的西岸南下,到达八莫对岸的太平江,然后渡江攻城。

按照预定计划,驻印远征军在密支那的部队大举东进,这次攻击作战,本来是新一军和新六军两路齐头并进,但进攻部队走着走着,却摆来了一个分成左、中、右三纵队的奇怪队形。

担任主攻的,是左路孙立人的新一军,从密支那沿伊洛瓦底江顺流而下,从西北向东南方向攻击前进,目标直指八莫。

中路是廖耀湘的新6军第50师则向南直插,从八莫以南的南支、曼那等地直取西堡,从战术上看,是要肃清八莫以南的日军第2师团的策应部队,掩护新一军对八莫的攻击。

而在这支策应部队的南边,还出现了一支莫名其妙的右纵队,这个右纵队不请自来,不是华夏的军队,而是婴国的陆军第36师。

按照孟巴顿的说法,这是掩护盟军的右翼安全。

但很多人心知肚明,大婴的这支部队,与其说是去打日本人的,倒不如说是防驻印军的!

在大婴帝国的心中,虽然日军前两年占领了缅甸的大部分区域,但他们依旧认为,缅甸还是大婴的殖民地。

大婴帝国无法接受华夏大军继续往南推进。如果华夏在这里继续扩大影响,会引发缅甸人与大婴国无可避免的离心,使大婴帝国在这里的殖民事业于日军占领后经受第二次的失败。

果军中也一直有这样的一种观点存在,认为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婴国人的如意算盘就是让华夏军掩护其撤退,故意不想让华夏军打赢。

因为如果日本人打了胜仗,就算大婴逃到了印度,只要盟国赢了整场战争的胜利,缅甸一定还会被归还给大婴。

假如华夏远征军第一次进军就打了胜仗,那缅甸现在属于谁,可就不好说了。

所以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大婴帝国的绅士们算是把这个人生信条做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