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两天的功夫就搭建好了。
四周围了一圈一人高土墙。
土墙和屋顶还留了一尺宽的空间,用于通风。
灶台盘在北面。南面靠窗的地方留了个大大的案台。
正对着知夏她们屋子开了一扇门。门旁边是置物架。搁些碗筷调料。
案板大锅他们几人借了村上的马车去县城买了。
初五那天完工了。
一切准备的就绪了。
当天中午,知夏就用了新灶台做饭了。
自家的蒜苗韭菜炒了,在用二合面的擀了一锅汤面,里面放了白菜土豆。
香的几个男的一人两碗。
连面带汤的吃的干干净净。
几人都满足的,只可惜没早一点和知夏一起合伙做饭。
趁着春节里没事,又照着知夏她们屋里的架子做了几个木盒,也种上了菜。
熬过皑皑白雪的冬季。
慢慢的迎来了春天。
知夏也去了几趟师父那里。
宁和生病知夏去照顾了几天,结果村里的人都知道了知夏会看病。
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来找知夏。
最后因为镇上卫生院医生太少,知夏被调过去当大夫了。
早上八点到下午六点。
一月可以休息两天。中午不管饭,十一点五十下班,一点半上班。
说是卫生院,算上知夏一共就三个大夫,两个护士。
除了周围村子的人来看病,还有远处的,山里的人来看病。
因为药物的稀缺,镇上的卫生院比其他地方的能多一点,所以来了不少外村的。
开春后,大家慢慢的都忙了。
知夏每天早上和面放好,中午回来光做。
除了知夏,赵玉静也闲在家,因为她怀孕了。
只要知夏没事,她就过来和知夏聊天。
态度不错,所以知夏没事也和她聊两句。
四月,春暖花开的时节,每缕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每朵花,都向着太阳露出笑脸。
在开向陕省的火车上坐着一个精神抖擞的老人。
老人的头发梳得十分认真,没有一丝凌乱。可那一根根银丝一般的白发还是在黑发中清晰可见。
而一旁的年轻人嘴不停的在说着什么。
“首长,咱们还是回去吧。您的胃不好,在外面要是吃的不好,胃疼怎么办,这天还冷着呢,您的腿能受的了吗?”
老人不耐烦的摇摇手,“好了,这都快到了,你还唠叨个什么劲啊。我自己的身体我自己还不清楚嘛,就这点小伤小痛的还击不倒我。想当年跟主席打仗那会,什么苦没吃过啊。”
那年轻人还想开口说什么,老人摆摆手,“好了,不要在唠叨了。在唠叨个不停,你也回去吧。”
没办法。年轻人只能闭了嘴。
随着火车到站,也只能先到招待所住下了。
第二天一早,老人带着警卫员去吃了早饭,就搭了牛车往石井镇去了。
一路上,老人看着宽阔的道路,一个个村庄。
眼见越来越近了。
心里激动的,两眼热泪盈眶,“多少年了,我又回来了。记得当年我走的时候才十七,那年好像是三九年吧,硝烟弥漫,整个华夏大地陷入了小鬼子都抢掠。我那一去就再也没回来。十分想念家乡的一切,这四十多年了,变化还真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