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跟普通木炭的区别,竟然只是放蒸笼里蒸一下就行,当洞悉了这个真相,李孟羲感慨无比,还以为活性炭难度多大,竟如此简单。
回顾整个制炭过程,李孟羲自思,若是由自己想办法,那大概绝无可能会想到拿蒸汽来处理木炭。
李孟羲认真回想了一切,回想当想到活性炭,想到活性两个字时,当时还想的是,用活,肯定是活物啊,细菌,他想到的以微生物之类的来处理木炭,想以生物方法来逆向反推出活性炭的原理。
然而,如果是这个方向,那就永没有重现活性炭的可能了。因,但凡涉及到微生物,微生物的选择难度,微生物生存条件的培养,酸碱度营养物质,等等需要维护的条件,以及在汉末科技下微生物完全无法直观观测这一点,就注定了如果选了微生物方向,那很可能穷极一生也难以做完所有的微生物测试。
真相本藏在无尽渺茫之中,然而,李孟羲幸而有一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大多小孩子,喜欢问东问西,他们会问太阳为何升起,会问树叶为何掉下来,当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们也会问为什么苹果会掉在了地上,而不是朝天上飞去,一定会有很多小孩子会如此问。
对世界有朴素与无穷好奇心的小孩子们,他们天然适合探究自然中的的无穷奥秘。
弟弟只是无数普通小孩子中的一个,很幸运,弟弟喜欢问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李孟羲从未忽视,还很鼓励弟弟多去思考。
太阳为何东升西落,风为何会吹,雨为何会下,花为什么鲜艳,鸟为什么会飞翔,李孟羲很清楚的知道,对这些再平常不过的东西能拥有无穷疑问和好奇的孩子,能有多么巨大的成就。
极幸运的,李孟羲发现了幼弟思考问题的独特思路,更为幸运的,他没因弟弟是个小孩子,没因为幼稚可笑就忽略了弟弟说的话,这才能发现小孩子有神奇的科学直觉。
李孟羲只是在教导弟弟时多引导着弟弟发挥了想象力,而没有去强求弟弟每一天要学够多少多少个字,学不完就揍弟弟;他不过是在平常对弟弟多了一些尊重,尊重弟弟每一句虽然幼稚可笑,但都是思考和观察得出才说出的话,结果,回报是如此丰厚。
李孟羲在造纸术遇到难以理解的难题时,弟弟来了,好奇问在忙什么。
此时的李孟羲,并未因弟弟是个小孩子就没加理会,更未因造纸术的繁琐而心烦意乱不搭理弟弟,而是将遇到的问题随口说给弟弟听,“造纸的时候,得把麻往水塘里沉,奇怪,为何如此?哥哥想不明白奥。”
结果,弟弟在李孟羲怀里很天真的想了一下,说,“放水里是洗的。”
当然不会是洗的,要是只是为了洗麻,不会丢池塘里丢一年两年那么久。
李孟羲笑着语气轻和的否定了弟弟的答桉。
弟弟的好奇并未因此停止,弟弟又说,是喂鱼的。
又是一个更引人发笑的回答。
当时,李孟羲的思路是,生麻沉塘,不是喂鱼——因为麻和树皮中,营养物质不多,麻和树皮不是鱼的食物——鱼不吃树皮的——吃树皮的应该是细菌和微生物——就比如蘑孤之类,会长在树皮上。
看,弟弟说生麻是喂鱼的,多可笑的回答,李孟羲并未一笑了之,而是很认真的思考了弟弟所说的话,认真的推理考虑了一下,然后准备否认弟弟的回答。
就是恰因为李孟羲思考了这一阵。
弟弟说生麻沉塘是喂鱼的,这当然不是,然而此答桉已经触及到真相的边缘了。
在一个边缘的基础上,李孟羲由鱼,自然容易联想到其他生物,当联想推理到微生物时,此时,灵感水到渠成的来了。
依托有限的科学知识,李孟羲想明白了生麻沉塘的原理,乃是微生物。
这是第一次,李孟羲从弟弟随口一句话中,得到了重要启发。
自这里开始,李孟羲意识到小孩子可贵的想象力与好奇心。
自这次开始,李孟羲便有意借助幼弟来破解难题。
任何想不通的问题,问一下弟弟或许就能有答桉。
造纸术中,生麻沉塘之后,要造纸的时候,煮浆得煮两天甚至更久。
恰是冬日,柴火紧缺,要不是冬日,李孟羲也不会纠结于柴火染料的问题,煮浆得煮两日,那得多少柴啊。
李孟羲在想,能否省些柴,还有,为何纸浆要煮两天之久?
李孟羲把这个想不通的问题问弟弟,他问,为何会煮两天呢?
弟弟随口就说,是煮不熟吗?
这……又不是饭,有何煮不熟的,弟弟肯定以为,煮东西就是煮饭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