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嫣瞪着两个石猫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也顾不得丢人现眼了,赶紧把正在门口迎接他们回府的古总管叫了过来。
顾嫣指着两个石猫问道:“古叔,这是怎么回事儿?咱家狮子、狮子狗摆的挺好的,怎么又换了?”
顾嫣实在张不了口把狮子狗叫成狮子,只能说实话了。
古总管嘴角抽了抽,回头瞅了眼对比着摆正石猫的下人,一言难尽地看向顾嫣,好半天都没说出一句话来,最后还是顾嫣不忍心看他为难,低声道:“是王爷让换的?”
古总管眼睛一亮,脑袋跟小鸡啄米似的不住点头。
顾嫣揉了揉头疼的额角,眼见着全不当回事儿走进大门深处的安亲王夫妇头也不回地走了,觉得心好累,忍不住闭上了眼睛。
这特么的都什么审美啊?她特么的都要服死了!
顾嫣现在无比佩服安亲王,宠妻宠到他这地步的古往今来好像也只有他一个了。
据她所知,上次换石像就是因为她婆婆喜欢逗弄番邦进贡的狮子狗,当时进贡了两只,安亲王妃和冯皇后一人一只,安亲王妃没事儿就领着狗满王府转悠,安亲王见安亲王妃喜欢,就把门口的石狮子换了,让安亲王妃出门进门时都能看见心爱的宠物。
那这一回呢?不会是她的黄毛惹的祸吧?
顾嫣顿觉不好,抬头仔细瞅着面前的两个巨大的石猫,良久过后顾嫣的脸都皱到一起去了。
因为她不得不承认,门口这两个石猫就是照着黄毛的原型打造的,因为石猫头顶上有一撮毛和其他地方不一样,上面刷了层金粉,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的,离的老远就能闪瞎人的双眼,离的近了眼睛都睁不开。
这特么的是暴发户吧?还刷了层金粉,你咋不干脆镶上一层,不比这还闪?
这家里哪还像王府啊?自古以来哪家王府前摆猫狗的?也就她家老公公这么奇葩,
顾嫣咽了咽口水,顿觉整个人都不好了,让金粉刺的泪流满面,回过头同情地看了眼古总管,安慰道:“古叔,辛苦你了。”
说完,顾嫣再也待不下去了,转身进了王府。
麻蛋的!生完孩子前再也不出王府了,她丢不起那人,还是让总出去办差的古总管一个人去丢脸吧,谁让他是公公的心腹呢!活该他倒霉。
半点同情心都没有的顾嫣回了静心阁,换了身轻便的衣服躺在躺椅上想了想,让菊香去找安亲王妃,请示一声,可否闭门谢客。
菊香去的快回来的也快。
“主子,王妃娘娘说了,她回来后就吩咐下去了,王府闭门谢客,外人一概不见,主子要回娘家就从角门出去,也不用跟她打招呼,只要小心点就好。”
顾嫣闻言松了口气,这样就不会有人上门笑话她了。
京城内在顾安离开后又一次平静下来,但暗地里却是波涛汹涌,四位皇子又一次闭门思过出不了王府,但地下的小动作却是不断,这样事对于魏文帝来说简直是小儿科,很快就让他镇压了。
顾安离开第三天,魏文帝将五皇子抱到了冯皇后坤宁宫,在坤宁宫里待了一天,晚上才送回去,自打这天开始,五皇子每天都要去坤宁宫报到,一待就是一天,白天贵妃看不到儿子,到了晚上就抱着五皇子不撒手了,基本上就是和五皇子同塌而眠。
冯皇后冷眼儿瞧着魏文帝和贵妃争儿子,也不吱声,一心一意带着午阳公主,五皇子来了她一视同仁,午阳公主有的五皇子一定有,兄妹两个同吃同睡,倒也玩到一起了。
而且冯皇后还对五皇子加紧了教导,只是她也没太着急,从小事上一点一滴教起,遇事就给五皇子分析,教他要怎么做才是对的。
可怜不到四岁的五皇子白天见不到亲娘,还得听冯皇后时不时的唠叨,晚上回去被亲娘抱的死紧,照样还得听她叨叨,一天下来只有跟午阳在一起时最开心。
日子一晃而过到了四月底,魏文帝下旨要办赛龙舟,这下子京城好像活过来一般,大家小姐小户媳妇全都出门了,几个有名的金楼首饰铺子和成衣铺子每天爆满,店主家挣了个盆满钵满,个个笑的眼睛都睁不开了。
顾嫣和唐氏也有两家首饰铺子,也在这次的购买狂潮中挣了不少银子,母女两个商量过后,把这次挣的银子全捐给了善堂,不多,只有万八两银子,可她们这举动却气坏了京中各府的当家主母,因为两人为此又挨表扬了,宫里的太后娘娘和皇后娘娘分别下旨褒奖,捐出去的银子还没奖赏的多,两人又小挣一笔外还挣了好名声。
随后,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母女两个又把这次奖赏的银子全捐了,这回是捐给边关的士兵,说要给他们做御寒的衣物,紧接着魏文帝又亲自下旨把母女两个一顿好夸,又把众人气的捶足顿胸,后悔没紧跟母女两个的脚步,错失了博得好名声的机会。
这回众人反应的还算快,第二天就跑到安亲王府和顾府去见顾嫣和唐氏,但没一个能进得门的,随后又全都跑到了善堂那边,把银子全都交到了善堂那边的负责人,指名道姓要交给唐氏和顾嫣,让她们两人拿这些银子多做点御寒的衣物送到边关。
唐氏看着到手的银票乐的眼不见缝儿。
她们母女不过花了万八两银子就帮了顾安一个大忙,筹集了十几万两的银子给边关战士做寒衣,等这些寒衣做好送到边关,顾安又能安心打仗了。
别人不知道,她在边关呆了好几年要是一清二楚,每年顾安管朝庭要军需备品都很费劲,朝中各大派系相互扯皮,把时间都浪费到打嘴仗上,真正关心边关战士的又有几人?
靠人不如靠已,现在她预先把寒衣备好,至少这个冬天边关的战士不用挨冻了,而接下来她要想办法筹粮了。
唐氏一边大批够买棉布和棉花,让善堂里的人帮忙缝制冬衣,一边请京中百姓在家闲来无事的妇女加入进来,按件计算银钱,每日一结,只要质量过关,拿到衣服的当天就给结帐,半点不会拖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