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ieu Dufour先生, 并不是一个头脑简单,举止轻率的笨蛋。相反, 作为一个长期“借鉴”他人作品设计思路的老手, 他的经验很丰富, 思维也很缜密。
一开始他只是打算用老手法, 拿走作品最精华的部分,自己重新加工洗稿,这样很难被人抓到把柄, 甚至有时候连创作者都会觉得会不会是凑巧撞车了。
可是某天趁着办公室没人, 他拿到夏小凉的全部设计稿之后, 犹豫了。
设计图的完成度太高了,旁边还备注了详细的面辅料信息以及细节方面的注意事项。
他一直最喜欢新人的作品,因为在这种讲究灵气的艺术性领域, 越年轻的新人,灵气越充足。只是新人往往技巧不够成熟,很难完美地展现自己的想法, 所以他拿走精髓,重新加工,很容易变成一套全新出彩的作品。
可夏小凉这套系列, 显然是琢磨已久,技巧不显生涩, 每一个元素都融合得恰到好处,就连不起眼的拉锁都设计得别具一格,让他一时竟然想不出将它们打乱重新糅合, 怎么才能做得更好。
他对着设计图研究了一段时间,越研究越觉得整套作品刚刚好,连选用的面辅料都是刚刚好,它已经是它最好的样子。
于是他起了整套挪用的心思。
在这之前,他当然调查了一下夏小凉。
中规中矩的中国留学生,住在曼哈顿110街,不至于穷酸,但也不是什么上流社会的人家。每天生活非常简单,家、学校、公司,三点一线。社交也非常简单,除了同班几个同学说得上话,几乎没有什么交往过密的朋友。连去看秀,参加比赛,都经常是一个人。
唯一的亮点就是热爱设计,凭着一腔热血补足了原本逊色的基本功,在PAS一众精英里崭露头角。
他还找人查过她的电脑和手机。
社交网络同样很简单,邮箱里都是广告和订阅的电子杂志,社交软件三五天才会和人说几句话,重点查过图片,她居然没有在任何地方,留下过她这套作品的痕迹。
对了,这套作品的中文名他也特地查过,意指“盔甲”。
一番调查下来,他觉得事情太容易了。这套“盔甲”,简直就是上帝赐给他的礼物。
一个没有身份背景的中国留学生,一套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甚至不需要他动手删掉证据的作品,一个社交简单到看起来有点孤僻的年轻女孩儿,关键,还是一个热爱设计,埋头苦学的毕业生。
这种人发现自己的作品被剽窃,会比常人更加愤怒,但也比常人更加没有办法。发声没人理,上告没有门路,而且手无证据,她愤怒之后就会冷静,然后选择放弃。
因为她没有起诉的资本。
告输了,这个圈子她再也混不下去,这么多年的拼搏付之东流,还要付出她难以承受的金钱和精力。她最多也就在网络上愤怒地嘶吼几声,最后沦落为被嘲笑的跳梁小丑。
或许她连嘶吼都不敢,万一被人扒出真身,对她的职业生涯可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自信的Mathieu Dufour先生非常肯定他的推测,所以没有丝毫忐忑地直接挪用了“盔甲”,只把某些地方做了轻微的修饰和改动,让它看起来更像自己的作品。
所以颜绍之说“夏小凉,是我的未婚妻”,这句话犹如当头一盆冷水,让他向来活跃的大脑暂时地短路了。
恢复状态后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颜绍之在诓他。
他当然知道他和夏小凉曾经出过一个联名款,但是他重点查过他们之间的通信。
几乎没有。
夏小凉这两年甚至没有打过一通去往巴黎的电话。
这样的两个人是恋人?
怎么可能。
要说他们是在夏小凉去巴黎这一个月内勾搭上的,他还信。可如果是这样,那也就不足为惧了。即便他有实力帮夏小凉打官司,他手上也不可能有他抄袭夏小凉的证据,他能做的,也不过是打个电话来壮壮声势,显得好像给自己女友出了口气。
想到这里,Mathieu Dufour先生重重地松了口气。
当然,虽然认定他们只是虚张声势,他回到家里,还是谨慎地思考了一下万一他们手上有零星证据,宁愿冒险试试,他该做些什么让自己占据更多的有利因素。
评断是否抄袭的三大重要标准,证明自己的原创、设计的灵感来源和开发过程,以及款式的最早发布者。
他的“原创”过程特地在公司留下很多痕迹,团队参与的人很多,这个完全没问题。设计灵感也早就准备好,至于款式的发布……
看来明天要约一家媒体,公开谈谈“战衣”的开发理念,再顺便提前透露一两个款,占据先发优势。
Mathieu Dufour先生原本还觉得自己可能想太多了,没想到第二天他去上班,就收到了夏小凉的辞职信和律师函。
***
夏小凉的辞职信是她亲手发的,都已经打算撕破脸了,她当然不会等到时装周结束再辞职。律师函是颜绍之那边的律师发的,发之前和她说了一声。
原本以为是直接寄到ES公司,没想到那位孟律师还用自己的个人推特号和微博号PO出了一份电子版,并且分别艾特了ES官方账号和Mat的个人账号。
然后事情一下子炸开锅了。
舆论方向和夏小凉最初的估计差不多,大多数人并不相信以Mat现有的名气和地位,会涉足这么恶劣的抄袭事件,尤其在扒出律师函的委托人“夏小凉”不过是ES一位刚刚毕业的实习生后。
夏小凉的推特账号迅速被扒出,里面塞满了各种信息。
夏小凉决定统统不看,肯定都是骂她的,要她拿证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