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郎这才不多说什么,将此事记在了小本本上。他心里的揣测自然不能写上去,起居郎只能纪录眼见之事,耳听之言,不可掺杂个人情感,亦不能发表任何看法。
秦妩与皇帝在殿中说了大约一个时辰的话,终于出来了。
起居郎跟随众人进入殿中,向皇帝行礼,注意到皇帝衣着整齐,一切便如他们离开之时,并无任何异常。
只好像又有些不一样,起居郎抬眼西瞧,才察觉这不同来自于皇帝本身。便见他眼中野心毫不掩饰,双目炯炯,更多了几分少年皇帝的气势!
秦妩到底与皇帝说了什么?
秦妩其实并没有与皇帝说太多前世之事,她并不是想要炫耀前世的先进,也不是单纯地想要当作一个奇闻讲出来给皇帝听。她想让皇帝明白,前世那个世界,那里的人是如何维持的,又是怎样的制度,才能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所以她重点提到的,便是各个国家对于各个行业顶尖人才给予的待遇和人才的上升渠道。
大禹与之前的数个朝代一样,朝廷重视的是通过了科举考试可以为官之人,或为文臣或为武将。其他人便是在某个领域有了巨大的成就,也很难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
就如这太医院院正,可说是整个大禹医术最为高超之人,官职也在四品,但若是与其他官员起了争执,他们也能不屑的哼一声:医匠而已!
当然,不会有人真的缺心眼的这么做,毕竟有时候他们也要求到这个医匠。
给各个行业分了高低,制定了阶层,固然方便了统治和管理,同样的,也限制了各行业的发展。尤其是想要高精尖人才,若是无朝廷背书和支持,要如何让他们放心的投入精力,为爱发电吗?
家里条件不错的,尚能为爱发电,若是家里条件不好,还指望他们发展什么?
而若是好不容易研究出来的东西,只得到一句:没用的奇技淫巧,那又有多少人会愿意去深入研究一个事务的原理?
知识的诞生和研究,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经济上的富足,二是宽松的社会氛围。
所以先秦之时才会出现百家争鸣.当时能读书之人,多是世家子,家中富裕,而没有绝对权威的存在,人人都可提出自己的观点,虽然社会动荡,但对与新事物也多宽容待之。
而且,恰恰就是因为社会动荡,让人们发现先前的经验已经无法适用,那必然会有人尝试总结新的经验。
但在独尊儒术之后,思想上的开放就受到了限制。绝对的权威,让不符合这个权威的一切都成了奇技淫巧,这如何发展更深入地研究?
当然,秦妩从来不认为儒家是如此的故步自封,更多的是当朝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统治而对儒家选择性的宣扬和改读。
而她也不认为,让人深入地研究一件事背后的原理,会不利于稳定的统治。
不过这些都是皇帝的事情了,如何这两者保持平衡同时可以发展,就是他要操心的事情了。她能做的,只是告诉他前世那些制度和那些制度带来的好处,皇帝的疑问她也尽力去解答,至于最后皇帝要不要做,能做到什么地步,那就不是她能干涉得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