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好奇的观看碧玺捧在手中的通灵宝玉,果见那玉“大如雀卵”,“灿如明霞”,一面刻着‘通灵宝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字, 另一面刻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十二字。
虽然是一块好玉,但完全无众人想象中的霞光万丈、也无丝毫的奇异之处。这玉不是有来历吗?怎么就如此平常呢!有那来看热闹的人失望不已。
众宾客们看了一圈之后,玉又回到了宝玉的脖子上,接下来就是所谓的抓周了。
一张桌子被清理了出来,上面铺上了锦缎,然后将准备好的笔墨纸砚、小刀小剑,官印算盘等物品摆在桌子上,粗粗的一看竟是有上百件。
迎春因为早知道,往桌上望去,果然,在不起眼处看见了一盒胭脂。
小孩子的抓周虽然有着“试儿”一说,但家长们一般也不会将寓意不好的东西放到桌上,因此,迎春总觉得这盒胭脂出现的太突兀了。
想一想有机会又有理由做出这事的人,迎春不经意的将眼神望向了赵姨娘。
也还不知道王夫人是怎么想的,是存了炫耀之心还是什么的,竟然让赵姨娘了来观看宝玉抓周。
而赵姨娘本就因为王夫人将探春抱走而怨恨王夫人,她动手脚让宝玉抓周出问题,让得意非凡的王夫人出丑完全有可能。而且,很多研究红楼的人也都猜测此事是赵姨娘干的。
赵姨娘面色平静,但她一举一动间,都有一种小心翼翼的味道。迎春将目光看向赵姨娘的肚子,好像赵姨娘在生了探春不久之后又很快的怀上了贾环,如此一来,这赵姨娘很有可能已经有孕了。
这样就说得通为何赵姨娘面色平静、行动间又小心翼翼了。
赵姨娘既然已经怀孕,那她怕是没有精力做这事的。
迎春又看向贾赦,与贾赦相处的时间长了,她对贾赦的很多小动作也是了然于心,只见他双手看似随意的搭在两侧,掌心朝下,左手的大拇指和小拇指轻触,贾赦这明显是有事的节奏啊,难不成人们都猜错了,在贾宝玉抓周上放胭脂一事是贾赦做的?
心中有了想法,迎春仔细的向放着抓周物品的桌上看去,除了应该有的东西之外,样数有些多啊,这是不是为了掩饰什么?
果然,细细的一看,就发现桌上不止是一个胭脂盒子,还有不太打眼的女子首饰。
一个嬷嬷将宝玉放到了桌子上,贾母笑呵呵的说道,“宝玉,去拿一个自己喜欢的。”
王夫人收敛了一下眼神,想起前几天每日训练宝玉抓官印,宝玉每次都能完美的完成,王夫人嘴角扬起,带着几分和蔼笑意看向宝玉。
贾老太太对王夫人的所作所为心知肚明,因此她忽略了桌上那些不该出现的东西。
果然,宝玉不负所望,径直朝着官印所在的地方爬了过去,贾母王夫人面带微笑,贾政更是状若淡定的抚了抚胡须。
宝玉小手一抓,就将小官印拿在了手中。
贾母和王夫人总算是不用顾忌的露出了笑容,贾政更是颇为欣慰的点了点头。
众宾客开始你一句我一句的恭维起来,这个说贾宝玉将来必定金榜题名走入仕途,那个就说宝玉天资聪颖,将来定能光耀门楣。
贾母和贾政在宾客面前颇为谦虚的说,宝玉还小,将来还不知道呢!
一片喜气洋洋中,奶嬷嬷上前去抱宝玉。
可意味就在片刻间,只见宝玉将官印扔下了桌子,从一大推东西中准确无误的扒拉出那盒胭脂,抱在怀中哈哈直乐呵。
夸赞的声音戛然而止,宾客们面面相赫,片刻,一个弱弱的声音不确定的夸道,“令公子将来定是个温柔的人。”
贾母和王夫人欣慰的笑容僵在了脸上,贾政正在抚胡须的手不小心扯断了好几根胡须。
这时候,突然有一个声音说道,“这贾宝玉将来会不会钻到青楼楚倌出不来吧?”
“很有可能。”另一个声音说道。
迎春寻着声音望过去,就见说话的人是两个二十来岁的青年,形态懒散,但穿着和腰间的配饰明晃晃的告诉别人,他们出身权贵。
一同样来看稀奇的郡王爷友好的朝那二人点头示意,其他人也不是傻子,见郡王爷都如此客气,便知道这二人身份不简单。况且,能不顾及贾家肆意调·笑,便知这二人家世在荣国府之上,这才无所顾忌。
贾母和王夫人脸色不好,但脸色最不好的要属贾政了,他的脸被气的一阵青一阵白,好不精彩!
这时候,之前的那个郡王爷起身道,“孩子还小,好好教就是了,本王还有事,就先告辞了。”
虽然是安慰的话,但话中分明就是说贾宝玉将来是个好色之徒。
贾政再如何气愤,可郡王爷离开还是要相送的,只能勉强维持表情跟在贾赦后面送客。
郡王何等身份,又哪里会愿意参加一个五品小官之子的嫡幼子周岁礼?不过是去年的时候贾宝玉衔玉而生闹的有些大,这些人当个玩意来看稀奇罢了!
与郡王同样目的的人不在少数,看完热闹自然随着郡王呼啦啦的离开。
贾赦倒是全程带笑,不管来人什么目的,都客气有礼的送出门,倒是给众人留下了还不错的印象。
片刻间,席上就只剩下稀稀拉拉的一半人了,很快,这些前来道贺的人见主家脸色不对,也很快的告辞离开。
宝玉的周岁宴开始时极为风光荣耀,结束的却虎头蛇尾。
人都走光了,贾赦也不愿意与拉着一张脸的人相处,直接带着迎春贾琏离开。
她们才刚刚转身,就听见贾政骂道,“不过酒色之徒而!”
“哇啊……”宝玉的哭声,王夫人的辩解声一起响起,好不热闹。
贾老太太认为闹出这种笑话,是操办周岁宴的人不尽心,因此当晚几个平常在府中很有脸面的人就被打发离开了。
晚上的时候更是着人来喊贾赦,说是宝玉抓周一事有人见不得宝玉好,所以故意使坏,话里话外都要让贾赦给她一个交代。
已今非昔比的贾赦挥了挥袖子,道宝玉的周岁宴是老太太的人准备的,出了问题自然是由老太太的人给她交代。
他这个从不参与的人没什么好交代的,又言要回去苦读以图恢复祖上的辉煌,立马告辞离开了。
而且贾赦很有心眼的让人将外书房也给锁了。
也许是这次周岁宴让贾政看穿了宝玉的本质,原先对其格外重视的贾政又将目光转移到了贾珠身上,且更加变本加厉的督促贾珠读书科举。
宝玉的周岁宴过了不久,赵姨娘果然在一个比较公开的场合爆出有孕的事情,不是有孕一月两月,而是整整五个月,她这五个月的身孕一爆,立马就有人看王夫人的眼神不一样了,大家都在想,王夫人平日里得多会磋磨人,以致于姨娘有孕五个月才敢说出怀孕一事。
这么一想,贾政长女都十几岁了,可膝下除了嫡妻所生、以及一个一岁左右的庶女外,竟是再没有一儿半女。都是后宅夫人,这里面说是没有什么猫腻,谁信?反正她们是不信的。
翻年后,贾敬从外面抱回来一个姑娘,说是通房丫头所生,大人生女婴时难缠而亡,因此抱来交给了贾珍的继室尤氏抚养。
一日,尤氏抱着这个孩子来荣国府探望贾老太太,贾老太太顺口就给了这孩子一个“惜春”的名字。
玉团子似的宝玉对这个惜春特别感兴趣,尤氏顺势开了个玩笑说将惜春养在老太太这给宝玉当玩伴,谁知宝玉竟是将这句话当了真,等尤氏抱着惜春离开时宝玉哭闹不止,于是老太太便做主将惜春留下了。
尤氏本人也很高兴的撒手离开,本就不是她的亲生女儿,且人亲兄长和亲父亲都不太在意,她又何必吃力不讨好呢!
如此一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春竟是就这么在荣国府聚齐了。
也是从翻年开始,元春就不常出现在众人面前了,而是加紧时间接受宫中出来的嬷嬷教导。
贾老太太,王夫人,王家都对元春寄予厚望,从过完年,原本喜欢窝在贾府享福的贾老太太又频繁的在京城活动,如此反常显见的是在为元春参加大选一事奔走。
二房的气氛也由年初的忐忑到后来的喜悦,迎春某一次偶然听到老太太在说“太子嫔”三个字,看来还未参加选秀的元春已经被定好了前程,若无意外怕是会通过大选入太子府为太子嫔。
迎春再次见到元春突然发现她的气质发生了变化,若原先是礼仪规矩都不错的贵族千金,那么此刻,除了贵族千金的气质外还多了一分矜持和傲气。
眼看着元春参选的一切事宜准备妥当,只等宫中下旨开选,这一日,府上突然来了一队人马。
当时迎春贾琏,元春贾珠宝玉等人正在陪老太太吃茶,却听有丫鬟来禀报,说是府上的三老爷任期满了回京,特意带了太太前来给老太太请安。
三老爷?迎春惊讶的睁大了眼睛,府上贾赦是大老爷,贾政是二老爷,倒是听说过几个远嫁的庶出姑姑,但哪里来的三老爷?
她都长这么大了,从来没有听到过荣国府的人谈起一个三老爷,而且红楼一文中也未曾说过贾代善有第三子的,怎么突然就冒出来一个三老爷呢?
到了这里几年,迎春早就练就了不动声色察言观色的本领,就比如这会,在贾老太太未发现她的视线之时,她就已经将贾老太太的神情看的一清二楚。
怎么说呢?应该是有些晦涩吧!
能让贾老太太露出晦涩的表情,这事的内里,怕是不简单啊!
迎春又看向贾琏,就见贾琏的表情也有些懵,看来就连贾琏都不知道他们有一个三叔呢!
倒是元春,嘴角挂着一抹惯常的笑容,和老太太说道,“既然是三老爷,老太太不妨见一见,说不得是三老爷在外面遇上了什么难事来求您呢!”
元春一说,老太太立马欣慰的点头,心中还道果然不愧是她亲自教养出来的孙女,就是会说话。
“既是如此,那就见见。”贾老太太发话。
“哎,奴婢这就去说。”丫鬟答应一声后走了出去。
二人的作态迎春看的清清楚楚,元春果然了解老太太,说三老爷在外面遇上了什么事求上门来,这可不就是在隐晦的恭维老太太吗!
“好了,我也不拘着你们了,都去外面玩吧!”贾老太太对迎春等几人说道。
“是。”迎春和贾琏、贾珠相继出了屋子,至于元春和宝玉,老太太从来不会给他们二人定规矩。
一出老太太的院子,迎春见周围没有老太太的人,便忍不住问许嬷嬷,“嬷嬷,府上还有一个三老爷吗?我怎么不知道?”
贾琏也好奇的看向许嬷嬷,若说是迎春不知道府上有个三老爷还能以年纪尚幼来解释,但他都已经十几岁了,怎么也不知道府上还有一个三老爷呢?
许嬷嬷看了老太太所在的院子一眼,这才缓缓的说道,“府上确实有一位三老爷。”
“三老爷比二老爷小了半岁,但三老爷却是个命运多舛的,他是不足月出生的早产儿,身体打一出生就弱,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的,就是生他的朱姨娘为了照顾他都累病了好几次,
险险的养到七岁上得了一场大病差点就去了,被吓坏了的朱姨娘请了京中有名的名僧为三老爷批命,说是三老爷福气太薄,荣国府的福气太大了三老爷受不住,若是想要三老爷好,唯有将三老爷养在庄子上才能活命,于是朱姨娘禀了国公爷和太太,亲自带着三老爷去了庄子上。
果然,到了庄子上之后三老爷的身体便慢慢的养回来了,听说三老爷二十岁的时候,朱姨娘去世前央求了国公爷,给三老爷娶了一位秀才的女儿,后来三老爷科举得了个官外放,便一直带着妻子在任上。
三老爷是个极孝顺的人,每逢入京出京,都会带着家眷来给国公爷和太太请安,这次听说是在地方立了功,在五品的官职平调回京的。”
许嬷嬷叹了一口气,接着说道,“不过听说三老爷小时候身子弱,长大了也没能养回来,因此这么些年都没能得个一儿半女,两夫妻虽然恩爱但终究是有些遗憾的,三老爷夫妇回京,大约也是有从旁支的贾家族人中过继个儿子的想法吧!”
许嬷嬷讲述的时候一直说的很客观,但迎春突然就阴谋论了!
不然好好的孩子为何在府中就多灾多难差点养不活,到了庄子上就被养大了?
至于说请了名僧给三老爷批命,定是这位朱姨娘安排好的,这位也是个有趣的人,“三老爷福薄,荣国府福气深厚三老爷承受不住”这话怎么听都像是讽刺,也不知道得知这话时贾老太太有没有被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