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般可,你在这做什么?堇娘呢,快来,围炉了。”
陶氏拍打着衣服上的纸屑,正准备回房换件新衣,正好碰见般可守在院外。
“好,老夫人先去换衣服,我去叫主子。”
般可挡在院门外,不让陶氏进去的意思太明显了。
陶氏不禁有些疑虑。
言安人在二院的大书房,也不在这里,又不是小两口亲热不好意思,怎么像是故意拦着她不让进似的?
“堇娘给我准备的衣裳太多了,我都挑花了眼,不知道哪件好,让堇娘去帮我挑一挑哪件好看?”
陶氏说着,就要从般可身侧拐进院中。
般可满脸为难,这是主子的婆婆,她也不敢硬来。
可是,又怕坏了主子和义父的事,只得大声喊道:“老夫人,您慢点。”
陶氏脸色大变,般可这是做什么?堇娘在干啥?
有什么事是不能让她知道的?
“般可,无妨,都是旧识,请陶夫人进来吧。”
般总管人老成精,听得陶氏的话,哪里不明白她误会小主子了。
反正,都是旧识,也不妨一见,正好给小主子省点麻烦。
般总管扯了扯嘴角,也好让陶氏知道,小主子知道自己身世了。
免得在小主子面前,摆婆婆的谱。
院外,陶氏听到男声先生脸色大变,接着,皱了皱眉。
这声音,有些熟悉。
陶氏一进院中,便见到打扮格格不入的般总管。
“夫人,别来无恙。”
陶氏先是疑惑,“您是?”
“夫人贵人多忘事,老夫般木。”
陶氏死死捂住嘴,防止自己尖叫出声。
“般,般总管,您,您不是在云湖?”
般总管客客气气的,仿佛刚才打算给小主子撑腰的不是自己似的。
“不敢当夫人尊称,夫人唤我般木便是。”
陶氏看看般总管,再看看李堇。
“般总管这是……”
般总管皮笑肉不笑地道:“小主子长大了,在下打算请小主子初二回家,见见娘娘。”
这话一出,陶氏立马懂了。
般总管这是把身世同堇娘全盘托出了。
陶氏不安地看了李堇好几眼,堇娘她,知道自己身份后,会不会嫌弃她家言安?
转念一想,两人已经圆房,应该是不会有变。
吃完年夜饭,李堇翻着手中的荷包。
里面装着十六个金粿子,个个都是惟妙惟肖的小兔子模样。
还个个都不一样。
一看就是精心为她准备的。
这是般总管临走递到她手里的,说是给她的压岁钱。
开了锁,李堇将荷包放到她的百宝箱里。
百宝箱里面放的东西不多。
“东家,您现在不缺钱了,可以多买些首饰,把箱子装满。”
青叶看着东家空空荡荡的百宝箱,突然有些可怜东家了。
她的首饰盒里,东西都比东家多。
自从她爹她娘稳定下来,每月领了月钱,就给她添置一些首饰。
“爹娘说,有余钱就给我添置几件首饰,以后给我当嫁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李堇回想起,当时陶氏说,她娘给她的定亲信物在她的手上。
因为太打眼了,当时不方便给她。
初一一早,李堇就找上了陶氏。
“娘,您当时说,我娘留给我的信物,是您在保管,现在能给我吗?”
陶氏点头,带着李堇去了祠堂。
因为过年要祭祖,所以陶氏来晋安郡城,自然不会忘了带上夫君和公婆的牌位。
“娘,堇娘,你们要去祭拜我爹吗?”
怎么一大早就往祠堂去?
“我和堇娘有事,你先去吃饭。”
陶氏没有撒谎,自己儿子有多聪慧,她一直都知道。
但是也表明了,不希望季言安再问,也不方便他知道。
季言安点头。
目送婆媳二人进了祠堂,对落后两步的般可道:“般可,守好了,别让人靠近。”
“是,姑爷。”
陶氏点了两炷香,示意李堇和她一起上了一炷香。
然后轻轻取下夫君的灵位。
这个牌位和更上方言安祖父祖母的牌位,大小,材质都一样。
上方书“夫君之灵位”。
李堇第一次见就觉得奇怪,还是只以为可能是陶氏对夫君的执念。
陶氏在牌位上鼓捣了一会儿,“咔哒”一声,牌位裂开,中间有一个小两号的牌位。
上书“季氏无畏之灵位”。
陶氏颤抖着双手,反复抚摸着灵位上的无畏二字,泪眼逐渐迷蒙。
李堇没有打扰她,待过了小半刻钟,陶氏情绪平复了,又开始鼓捣里灵位底座。
很快,一个小抽屉被陶氏从灵位底座拉了出来。
陶氏先取出一个红色绸缎包裹的细长物件,递到李堇手中。
“这便是娘娘留给您的簪子。”
留意到陶氏称了‘您’,李堇抬头看了她一眼,没有说什么。
打开缎布,里面是一只金簪。
对的,就是金簪。
很普通的金簪,唯一不同的是,一只九尾凤簪。
栩栩如生的簪子上,最特别的是凤凰的两只眼睛,嵌着和季言安那枚玉指环一样的黑玉。
说是黑玉,但是这材质,绝对不是真的就是普通的玉。
不然,怎么能容得季言安的魂魄寄宿其中,时光轮转,位面互换,玉指环再成了她家祖传之物。
这样神奇的东西,怪不得,内有乾坤。
不错,李堇很确定,阮夕语留下的这一簪一环,就是夏夫人九楼那石盘对应的两物。
也就是带着夏夫人穿越的因由。
更有可能,是带着她穿越的因由。
如果,当时夏夫人是将这两物放入石盘,躺入棺中,回了现代……
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的。
李堇摇头否认这个推测。
她和夏夫人,她们是灵魂穿越,不是肉身。
如果真的穿越回了现代,那棺中应该会有夏夫人的尸身。
可那棺中空无一物。
再说,这两个信物要是在石盘上,阮夕语根本拿不到。
她只上到学海楼六楼。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头秃。
“堇娘,这个也交给你。”
陶氏又取出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