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菊兰接手工作之后,余简特意去挑了一些关于服装设计以及色彩搭配的书籍, 着重培养张菊兰的审美。
这时候大部分出版书籍都比较传统, 内容大多是文字居多, 没有后世那么丰富, 余简找这些书籍的时候费了好大一番功夫。
把书全部交给张菊兰, 余简也没有多说废话, 只是让她抽空看一看, 至于最终能领悟到多少,全靠她自己的能力。
张菊兰却有些犹豫:“小妹, 我脑子笨, 要是学的慢,你不要介意。”
余简叹气, 转头找余美跟她交流这件事。
余美这段时间看书涉猎越来越广,除了课本和报纸之外,也会特意去废品回收站找一些她看的懂的书。
而她买回来的那些书,就放在余简之前放书的地方。
是的, 余美母女俩现在就住在余简之前租的房子里。
余简搬新家的事并没有瞒着,她刚搬走不久, 余美就租下了余简之前租的房子, 带着田佳佳搬了过去。
倒不是有什么特殊原因, 只是母女俩之前租的是大院里的一个小单间, 地方小不说,人员流动也比较杂乱,短期住一住就算了, 时间长了总觉得心里不安。
现在手里好不容易攒了点钱,正想着要换个地方,余简租的屋子就空了出来,她正好租下。
正好那边的出租屋里还剩下一些余简搬走时没有带走的东西,留给母女俩刚刚好。
余美对学习的事深有感悟,被余简拽到张菊兰跟前的时候,很快就跟她说起了她自己一开始看书时候的一些感悟。
两人交流起来毫无障碍,余简顺势就当了甩手掌柜,自己落个轻松。
到了周三一大早,她买了去H市的车票,坐上了S市开往H市的客车。
刚坐在位置上不久,就听到了喊她的声音。
对方站在座位旁:“我们见过面。”
余简打量着对方,略一思索就想起了对方的身份,赫然是之前卖她自行车的那个人。
“你姓丁?”
对方有些激动:“没想到你还记得我,我叫丁才,今天正好去H市有点事,你也去H市吗?”
余简点头,神情淡定地靠着椅背:“去办点事。”
丁才看了下余简身旁空着的位置,后退两步,坐在另一排座位上,转过头跟余简说话:“我做生意这么久了,真没见过眼睛像你这么尖的,实话实说,我们的东西质量不比新东西差。”
余简听着他自夸,等到他说的差不多的时候,反问了一句:“你去H市有什么事?”
这天是工作日,车上的人不多,两人隔着中间的路聊天也没人会说什么。
丁才身体更前倾了一些,压低声音:“去找一些零件,省城的零件比较多。”
余简了然,S市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城市,但严格算起来,也就是个三线城市,肯定比不上省会。
丁才要的零件不外乎是一些自行车零件,直接去H市找确实要快捷不少。
别的不说,这人确实是一块做生意的料。
跟丁才交谈之后,余简也知道了一些关于S市和H市的相关信息,特别是政策上的条例。
从80年代到千禧年,国家一直在摸索中发展,很多政策也许这一秒可以,下一秒就不行了,也有一些政策这时候不可以,或许下一秒就可以。
但无论如何,身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都不能跟政策对着干。
对他们这样的个体户而言,跟着政策走是最好的方法。
其实这时候很多人心里对于“个体户”也是有阴影的,深怕下一秒政策就会发生改变,所以不敢大刀阔斧地进行发展。
余简是因为对未来的发展有足够的把握,知道以后国家政策发展会越来越好,才敢壮大自己的事业。
但是在丁才这里,他完全摸不准未来的脉络变化,有勇气做一些在常人看来“投机倒把”的事,已经算是这时候的佼佼者。
下车的时候,余简把烧饼铺的电话留给了丁才。
既然是做生意,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多一些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对她而言有利无弊。
走出H市汽车站,余简第一时间感觉到了就是喧闹的人流,熙熙攘攘的感觉一下子扑面而来。
与S市相比,H市这里要繁荣许多,各种小摊贩挑着担子见缝插针,向来往的路人推销自己箩筐里的东西,偶尔也会有尖锐的叫卖声在耳边响起,吸引人往声音发出的地方看过去。
这些是属于胆子大的,也有胆小的,不敢大摇大摆叫卖,只是背着自制的包袱在人群中流窜,看到似乎有点意向的客户,就主动上前推销。
余简一路从下车的位置走出去,少说也碰上了七八个向她推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