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十来岁的嬴政心思越来越沉,但是他平时的表现却跟普通的孩童一般,甚至更加天真,连带着赵姬和吕不韦都对他放松了警惕,在偷偷商议某些事的时候也不会瞒着嬴政。
秦庄襄王驾崩,嬴政登基,由于赵姬和吕不韦不为人知的交往,还有嬴政的身份,在一开始的时候嬴政所做的任何决策都必须要经过吕不韦的点头,甚至吕不韦可以直接替他做决定。
即使只有十来岁,嬴政却懂得如何收敛锋芒,无论是在吕不韦面前还是在赵姬面前。
直到后来的某一年,嬴政抓住了一次机会直接就把吕不韦踢出了朝堂,可是对外,对着赵姬,他却是最无辜的那一个,吕不韦会被罢官的原因也只是因为百官的不满,他为了平息百官的不满所以不得不罢了吕不韦的官。
而在吕不韦离开不久,赵姬又与宫里的一个侍卫纠缠在了一起,嬴政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不仅没有揭穿反而提升了那个侍卫的官并给予了他随意进出宫廷的允诺,还有吕不韦留下的棋子,他“贴心”地把他留在了赵姬的身边。
后宫之事至此嬴政不再关注,在外,借着秦庄襄王所打下的基础他逐渐统一了六国,并统一了货币,并下令命大量的民众修建长城以抵抗匈奴,即使百姓怨气满天他还是继续做下去了,他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对百姓有利的,不过是让一部分百姓受损,他很乐意做这样的事。
心思深沉的嬴政不仅把所有的事都藏在心里,还养成了刚愎自用的性格,他只做自己认为有利的事,至于百姓对他的评价他一点都不在意。
再后来,嬴政启用了始皇帝的称呼,他就是秦始皇,后面的接下去的皇帝就只能延续秦二世秦三世,世世延续下去,直至万世。
裴影在写秦始皇的时候重点还是描述了他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上的事,后来的统一货币还有修建长城,不过她也并不是全部从秦始皇的角度来描述,还有百姓的角度,统一六国的行为让很多百姓流离失所,统一货币让很多百姓从家境富裕到一贫如洗,甚至还发生了很多因此而产生的动乱,还有更重要的修建长城。
秦始皇时期的长城其实称不上万里长城,后世的皇帝也在这里费了很多功夫,但是在这样一个各方面都十分落后的时代,要想修建长城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因此而累死的百姓也不在少数,虽然没有孟姜女哭长城这样的事,但是在长城上落泪的百姓也不止一个,而且还都是铁铮铮的男子汉。
裴影所写的小说都是在一百万出头,两三百万的不是很多,这篇也是如此,虽然秦始皇的事迹如果要全部写出来用仅仅一百万是不可能的,可是对于裴影而言,她觉得自己写的并不是历史。
以前写小说的时候裴影都是随性而至,想到哪儿写哪儿,有些人物的性格也都在脑海里也有大概的想法,写的也很快,但是现在,她却不能一直随性,她需要做的是在原来的历史上加工出自己所想的东西。
从孔夫子开始,古代的孝义就一直被人尊敬,一直被当成做事的准则,更何况是在秦朝的时候,可是秦始皇却不一样,这个人是个疯狂的人,他只做自己爱做的事,对于赵姬,他没有亲自动手,但是他把赵姬在宫里所发生的事都透露给了吕不韦,包括赵姬的□,而嬴政,就是在旁边看戏的那个人。
这部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尊重历史的,但是很多的事却被裴影改过了,正因为如此,她才会特意在开头的时候写上【本故事与历史有一定重合,但是却与历史不同,请不要当历史来看】类似这样的话。
裴影想要写秦始皇,可是不愿写历史,历史太沉重了,历史对于秦始皇褒贬不一,每个人心里都有每个人的历史,既然是她写出的小说那就一定会带上个人色彩,绝对是不能够媲美历史的,历史不是固定的,后世的人也不可能知道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裴影以为自己的小说只是小说,只是没想到当这部小说发出去的时候还是引起了轰动,甚至不仅仅是在读者区,而是在所谓的古文学研究所,一群老头子叫嚣着裴影的小说是在污蔑历史,甚至让她立刻停止小说的连载。
在二十一世纪也有写历史的小说,不带穿越不带重生的历史小说,但是在那个时候没有人会抓着这个做文章,因为看的人都知道那只是小说,而不是什么历史,可是在这里却完全不一样。
裴影靠在沙发背上,捂住眼睛,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要说文化断层诗词都很少,但是历史却并没有断层,有些东西并不是被记录下来的,而是深深地刻在人们的脑海里的,秦汉三国隋唐宋元明清,历史是不会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