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河到洛水之间,一路上的圆木开始撤掉, 楚军的民兵开始一个个套着绳索将圆木从泥潭里拽出来。打仗拼命的是冲上战场的骑兵车兵步兵水兵, 但最苦累的怕是这些民兵。
  而一支军队中, 八成以上都是这些民兵, 能够打仗的人要是有两万,后头就要有八万人奔波在养马、运粮、军备、扎营等等上。
  就算是加官论爵往往也轮不到这些人,但洛水上能有编队的战船出现,却多亏了他们。
  入夏之后,连绵的暴雨,使得白日的天色也昏暗极了。
  暴雨滂沱,成周城内家家户户想要足不出户也不成, 他们都要推着小车到城墙边去徭役。因连日的暴雨, 成周城内泥泞淤塞不堪, 而城墙也被暴雨冲刷的有些发软。
  上头的要求说是还要把城墙修高,各家用自家干草麦秆混着粘土,还要去补高城墙。
  然而如今暴雨,干的活还没有淋坏的多, 他们却要硬着头皮干。
  一些成周居住的百姓忍不住骂骂咧咧起来。
  他们这些上数不知道多少代就在成周生活的人, 才是最不知道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上的人。周王早就分封的除了西周城以外什么都没有了,而且当年各国甚至敢来向周王要赋税,周王就拼命搜刮自己仅能管控的那一点百姓,一部分养自己王宫,一部分拿出去讨好周边的诸侯国。
  甚至连周朝被灭的最后几年,成周修缮王宫和城墙, 都拿不出钱来,只能由周天子写信请求晋国齐国,还有当是仍存在的郑、蔡等国,请他们前来修缮。各诸侯国有的置之不理,有的则是为了凑个好名声,为了个面子,去帮一帮。
  但没有好处的帮忙,肯定做的能有多敷衍就多敷衍。
  所以成周的城墙,明显能看得出来国力的变化。
  城墙根下都是多少年前,周平王时期修建,那城墙的厚度,简直厚到了荒唐的地步,让人觉得修那么厚是不是打算里头挖窑洞住人。然而随着雨水风力冲刷泥墙,泥墙这种东西自然会就越来越矮,后来周王势力越来越差,请各国前来帮助修建城墙的时候,各国都是来做面子工程。
  因为成周的面积大的荒唐,城墙的周长甚至远超各个强国的王城,他们本来就想随便帮一帮,材料又不够修建这么高的城墙,但厚度不容易瞧出来,高度达不达标还是会一眼瞧出来,自然后期加筑的城墙又薄又软,高度却足够了。
  若是成周的城墙能够有个横截图,那怕是个三角形。
  底部厚的像轰炸都炸不毁的堡垒,顶部却越加盖越薄。
  后来魏国夺下成周的时候已经很晚了,那时候成周都已经被列国的铁蹄踏过一遍,魏国逐渐扩大势力,才把成周包裹进了自己的领土内。魏王是很喜欢成周的,他一直想抛弃自己的大梁,重修成周的王宫,把成周作为魏国最终的都城。
  但这个计划一直在耽搁,一是魏国开始学习齐国,鼓励商贸生产,大梁的交通更便利也能和齐国更多来往。二是成周……大的很荒唐。
  它为了周天子的尊严,最早设立之时,修建的过于广大。
  大多数国家的王城,都是内宫一圈城墙,内宫外再有王城外城墙,内外城墙内住的人并不是非常多,绝大多数的王城百姓都住在外城墙以外的郭内,等到发生战役时再躲进城墙内。
  但成周不是。成周修建了圈起大片农田的城墙,城墙内甚至还能有一片片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荒地……
  真是打肿脸充胖子,仿佛砸锅卖铁买了套别墅发现自己装修不起,还交不上水电费。
  魏国占据下成周之后,成周的城墙已经有不少倒塌破损之处,也考虑过抛弃这超长的外围城墙在内部再修建城墙呢,但天底下为王者,都有一股莫名其妙的憧憬和想象。
  魏国国力膨胀,都城大梁已经住不下了,如果要迁都来成周,那到时候还是修建的大一些好。
  成周的百姓住不满,不代表以后魏国的百姓住不满。
  于是魏国也继续在成周旧有泥墙的基础上加建城墙。但曾经修修补补的根基已经不大好了,再往上修建还是个大工程,这么多年来,成周的王宫还没修建好呢,这座旧日王城已经像无底黑洞似的吸着魏国的银钱了。
  不过城墙在原先的基础上已经修建的差不多了,高度怕是列国都无法比拟,十分令人生畏,甚至再木构又楔泥的结构下,柔韧和坚固看起来也完全足够。
  魏王膝下几位公子,但觉得城墙虽然好了,但王城也太费钱了,都纷纷建议放弃成周,可魏王就是不肯。
  不过魏王老了,虽然有点固执,但也没完全到了昏聩的程度。他果然预料到,晋楚如果合盟,下一步一定要来抢夺成周,于是派了大量黄河南岸的兵力来到成周。
  在成周领兵的是魏王膝下公子,负黍君。听着是个公子,但人家也快五十了,自己孙子都能要上战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