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并不是完全不知道成周对自己的重要性,他们派遣了大量的士兵去驻守渡桥与成周城。又有大量船舶停靠在成周附近。这些船只绝大多数是晋国旧有的船只, 赵国在攻打下魏国之前从来没有靠过黄河, 这三年虽然想要多造船只, 但赵国从来没有过造船的技术, 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发展起来的。
  要是这时候再想从他国学习造船技术,已经不太可能。
  毕竟各国之间相互猜疑,局势紧张,赵国要是能够造船,关系到南北多个国家,这项技术就向赵国封锁了。
  但赵国也利用当年夺下的魏国的船只,积极操练水师。他们也知道, 南下打楚国, 没有水师可不成。但赵国也知道, 他们如今用的绝大多数的船只都是从别国手里抢来的,如果这时候不积极发动战争,抢夺技术和船只,往后这些船只损坏或破旧之后, 他们就更没有优势了。
  而赵国却不知道, 晋国人马逃走后,“不幸”留在成周的大批船只,早已被动过手指。
  但这一切的小手段,都在宝船与大军的脚下悄悄的进行。
  看似不能撼动大军的手段,却在设好的局与精巧的安排下,能够让大批军队瘫痪。
  先是守在渡桥附近的将士看到长长的渡桥中段, 似乎有火光隐隐冒起,他们还以为有敌营细作潜入,但抬头张望过去,却没看到火光燃起来。而就算是火光点燃,这些船只都由铁索贯通,就算船只全都被砸毁点燃,只要铁索还在,他们想要再搭建渡桥就是轻而易举。
  不过渡桥实在重要,数名将士不太放心,仍然带人踏上渡桥想要查看,茫茫夜色中,他们才走到一半,忽然听到轰隆一声响,前头士兵惊恐后退了半步,脚下猛然乱晃,向下一跌,滚进了江水中!被钢索贯穿的船只像一个个断了绳的珍珠项链,不再成列,朝下游飞速脱离,他们急忙扒住那些开始顺着湍急的水流向下滚去的船只,却只看着那宽阔的能二乘并驾的渡桥,已经消失在黑色的水面上了。
  初春仍然冰冷的河水让每个人打起了哆嗦,但更让他们恐惧的是——
  无声无息之间,他们几百人要守的最关键的渡桥,就这么被——毁了?!
  那可是手腕粗细的铁索连接,前些天还有那么多车马出入,怎么就断了!
  他们却不知道,他们的渡桥断裂的消息震惊了南岸的赵军,他们连忙去查看更多的渡桥,就在他们急忙奔上渡桥的时候,这前些日子承重过车马与几百人的渡桥,应声而断,将他们吞没和两截铁索,吞没进了黑色河水中。在这个夜晚,一些不起眼的小小火光闪现,六座渡桥,就像是施了巫术似的突然被毁。
  带军进入楚境的巨鹿君,就是听到了这消息,怕也是想不明白啊。
  他可是亲自检查过的,也在验收当日,带着四十辆战车,士兵三百人,站在渡桥上蹦跶,来试验这座渡桥的稳固性……
  可如果他问问身边的兵武工匠,或许就心里有了几分数。
  晋国也算是制作铁器比较强的国家,技术虽不比齐国,但胜在耐用持久。生产铁器,胜在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四步,这几步都是铁器热加工的手工,都旨在提高铁器的某方面的性能,但唯有淬火与回火,这二者缺一不可。
  淬火就是将铁器加热到高温,然后再猛然浸入冷水冷油中,让铁器硬度变强,但更加脆。此时就需要回火工艺,让它加温、保温,再慢慢降低温度冷却,这就能大幅改善淬火导致的变脆,也保留了铁器的硬度。
  如果是没有仔细打过的生铁,淬火之后就更容易脆裂。
  淬火之后如果不回火,那铁器几乎就是遇到弯折力就会断裂。
  晋国的手段,就是在贯穿渡船的铁索环扣中,藏了一截绝看不出来的碳比稍高的环扣,虽然有些脆,但耐磨又硬度高,渡船的铁索大多被两头拽拉,它并不会断裂。
  而晋国早在旧周早期,作为当年的北方第一强国,就发现了鼓风技术,手动的小鼓风机也出现,这次便有一支队伍带着手动鼓风机与木炭登上小船,伪装旗帜与打扮,在夜色之中靠近渡桥,而后将那一端环扣用鼓风机和木炭加热,而后迅速浸泡在冰冷的江水之后,黄河冰冷的水流是最好的降温材料,这样的等它变回铁色,再从水中拿出,继续淬火加热——
  谁都没想到,这六座渡桥的关键都在这一小节铁索环扣上。
  只有带着鼓风机与煤炭,在晋国士兵护送下前来的工匠心里有数。
  他们更佩服的是提出这个想法的人。胆大却注重细节,用铁器的一个小特性,坑了整个南下数万人的赵军。
  晋国工匠心里有数,几次淬火之后,这截铁索环扣看似粗,但实则用上好的兵器多劈砍几次,它就可能断裂。但他们不打算用这个办法。
  几个士兵照着详细嘱咐过的计划,在船体上嵌了一条上好的铁棍,卡在那脆弱的铁索环扣附近,只要有人在上头走动,铁索晃动,就会砸在铁棍上,不出几次,铁索的环扣就会断裂,到时候渡船会立刻散开,也将渡桥上的人马统统卷入河水里。
  他们想的是第二天清晨,赵军士兵通行的时候就会断裂。谁能料到南岸士兵十分警觉,他们的一次淬火的火光没被掩饰住,就立刻引起士兵登上渡桥查看,天还没亮,就因为赵国士兵提前登渡桥去查探,提前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