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静向李渊建议,既然武力不好解决,不如跟突厥讲和,他愿意亲自做使者去协商此事。形势比人强,李渊无奈的接受了刘文静的建议,他修书一封给始毕可汗咄吉世,言辞非常恭谨,希望能跟突厥达成合作关系。
刘文静此去突厥基本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虽说他们头脑比较简单可是性格穷凶极恶,杀人不眨眼,这几年双方来来往往互相没少欠下血债,能否顺利完成这个任务,刘文静心里是没底的。意想不到的是,在刘文静见到了咄吉世,传达了李渊的书信之后,咄吉世比想象中痛快的多,对合作的意愿甚至比刘文静还要积极。
其实这也是比较好理解的,隋朝内乱咄吉世也想占点便宜,可从雁门回来后,他深感主动出兵中原并不容易,很容易陷入胶着战不说,后面的世仇西突厥也是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扑过来咬他的屁股。所以咄吉世更愿意做天使投资人,投资比较有实力的潜力股,而李渊是个非常好的选择。咄吉世对李渊的能力还是很认可的,虽然以前常闹别扭,毕竟是熟人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更容易沟通。所以咄吉世跟刘文静愉快的签了合同,正式入股李渊。
为表示诚意,咄吉世还让刘文静带回去他的第一笔入股资金:上千匹突厥战马。冷兵器时代的马匹是高档军用装备,不是有钱就能买的到的,说句寒掺话,那时候人都没马值钱。当刘文静赶着战马回到太原时,所有人都激动起来,不但后方稳固,还多了一个舍得出钱的大金主,而且李渊的大儿子李建成、四儿子李元吉等人都已到了太原,所有关于起兵的前期准备工作都已准备完成了,差的只是那最后一嗓子。
大业十三年六月,李渊正式向周边郡县发布军事,自称义军,开设大将军府。封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长孙顺德、刘弘基、王长谐、窦琮为军统。同时开仓放粮,安抚百姓。七月初三,李渊举白旗(军旗,非投降)誓众,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开始了。
稍微值得一提的是,出力帮助过李渊的武士彠。在李渊成立的大元帅府中,他做了一名司铠参军。这个位子相当于李渊的后勤物资部主任。跟前面提到的几位带兵的将领地位相比几乎不值一提,而他做的事也只算是小功,不过他不起眼,却也不普通。他的身份有的人知道有的人可能已经猜到了,不过正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李渊绝不会知道,这个跟他处的不错的关系户和他两人的血脉,在日后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帝国中,会发生怎么的化学反应。
目标,长安
最艰难的一步已经迈出,可李渊一点也没有轻松,除了喊口号外还有更多的事等着他去做。
在起兵之前,李渊已经跟他一众幕僚们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李渊起兵的目的不是割据自治,而是要夺取天下最高的统治权,所以肯定不能窝在太原,他的目标只能是隋朝的两个中心,长安和洛阳其中之一。
李渊选择了长安。
杨广上台以来格外重视洛阳的建设工作,不但城墙修得非常坚固还调集了大量的军队去布防,是很难打下来的。而调到洛阳的兵是从长安抽过去的,这样长安的防御就比较空虚,欺负起来相对更容易一些。
不过李渊手里真正成战斗力的部队仅有三万,此去长安千里之遥,他一走太原也会很空虚,而周围要倍加小心的敌人除了突厥还有隋朝正规军和农民。万一他前脚刚走,后脚人家就把他老窝给端了,想哭都找不到地方。所以李渊觉得临走前很有必要找一个盟友,帮他守家护院。他挑中的这个人,是李密。
李密是这两年最受瞩目的义军新秀,实力没得说,而且李渊跟李密还有更近的一层关系。他们除了都姓李之外,还同属于北魏八柱国之后,有着三代人的交情,还有着共同的事业目标,是最合适的结盟对象。
李渊派使者带着他的结盟意向书试探一下李密的意思,李密那边也很干脆,马上就给了回信。这封信写的相当不客气,本来以两家世交关系,李渊比李密高一辈,而信中李密对李渊的称呼是‘兄’。他同意两家结盟,并很谦虚的称自己为盟主,还要求李渊亲自跑一趟来签署同盟条约,用的修辞和语气好像李渊就是他的一个小弟。
李渊看着这封信,不但没有生气,反而会心的一笑。李渊直接过滤了信中让人看起来不愉快的字眼儿,解读出两个重要的内容:李密也希望有个盟友跟他分担压力,其次李密有些狂傲了。
诚然李密以落魄之身仅用一年时间就一跃成为当今天下最大的义军首领,确有他狂傲的资本,可革命尚未成功,尾巴翘这么高终究不是什么好事情。他狂由他狂,明月照大江。李渊为官二十余载,洞悉人心自有一套,通过这封信,他一眼就看到了这将是这位‘萌主’最大的缺点。
同理,李密这种性格应对起来也是极为方便,只要马屁拍好了,啥事都解决了。李渊又给李密回信一封,表示双手赞同他为盟主,甘愿在他手下效犬马之劳,大大的吹捧一番,然后委婉的表示自己的地盘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亲自上门结盟,暂时可能做不到,希望可以得到谅解。李密看了回信之后,被马屁拍的很舒服,愉快的体谅了李渊的难处,并认定李渊将是他的亲密盟友,此后双方经常书信往来,笔友做的很high。
从这件事可以看到,李密在战场上可称雄一世,而在黑上还远远比不上李渊。千万不要小看厚黑学在史上的地位,这是每一位上位者的必修功课,如果成绩不及格会很容易被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欺负的。
在李密给李渊的第一封信中,把他们之间的关系用典故‘执子婴于咸阳’做喻。李熟读汉书,不知有没有觉得这个比喻有什么不妥,因为当年项羽跟刘邦相约‘执子婴于咸阳’的时候,项羽对刘邦的称呼,也是‘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