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表现出与他年龄完全不相匹的敏感性,跟李建成分析了他们所面临的局面,得到一个耸人听闻的结论:如果他们不能拿下洛阳还好,一旦拿下洛阳,只会让局势变得更糟糕!因为有一个人最不希望看到洛阳落在他们手中,那就是他们的‘好盟友’,李密。
众所周知,李密已经围着攻取洛阳,做了很长时间的工作和努力,可一直也没能攻下来。他们俩兄弟一过来就入主洛阳,李密丢了脸面不说,隋朝两大首都可都被他们这个李家掌握了,不管是从个人情感还是从实际利益出发,李密都是不可能接受的。
如果执意要取洛阳,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李密会横插一杠子跟他们抢洛阳的控制权,这样一来洛阳不见得能弄到手不说,还会跟这个关系不太稳定的强力盟友彻底闹掰。
李建成也是聪明人,听了李世民的分析,马上想到,他们刚到洛阳城下时,李密的队伍经常来跟他们试探性的接触,确实是有戒备之心,不会那么好对付过去。但反面思考一下,留着洛阳也是有很多好处的。李密跟洛阳守军几乎斗的是不死不休,洛阳不太可能会投降李密,不然也轮不到让他们来捡便宜,而李密看起来短时间也攻不下洛阳,正好可以把李密继续耗在这里,百利而无一害。只是他们大老远来,又不是为了旅游,就这么回去,面上实在太难看,跟老爹也不好交差。
就这一问题,李世民也想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跟洛阳打一架,还务必要大胜然后风风光光的回去就好了。
李建成一苦脸,我们来的时候洛阳城就禁闭城门,连根兵毛都见不着,现在想跟他们打一仗也很难呐。
李世民胸有成竹的说,我们来他们不敢出门,我们走,他们必定会追击!只需要在半路埋伏即可。
正如李世民所料,在他们撤军后,洛阳著名的败军之将段达果然忍不住出城追击,正好中了李世民的埋伏,又被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逃,反被李世民追到洛阳城下。如此一来洛阳里再也无人敢追,李世民要的面子也有了,可以风风光光的回去了。而且走的时候他还派人占住了新安和宜阳二郡做战利品,以便日后再来的时候有一个前哨阵地。
细算一下,李世民他们来这趟,应该也不亏。李密这边也比较安心,可以少一个竞争对手跟自己抢洛阳,就算留下两个小郡给他们,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此时李密还有李世民都没想到,李世民随手布下的这枚棋子,最后将会至置李密这个乱世枭雄以死地!
李渊想拿洛阳,也是一时兴起,等俩儿子都回来,也觉得决定做的有些草率,故而没有责怪他们,反而对李世民的精彩的战略表现和眼光非常满意,擢升李世民为尚书令。
尚书令这个职位前文曾提到过,不过为了照顾记性不太好的观众,咱再提一下。这个位置行政级别上在皇帝之下,左右仆射之上,是三省六部制中主抓行政的尚书省第一也是唯一的长官,是国家真正的第二把交椅。由于权柄过高杨坚在设立这个位置之后一般都是闲置的,只有杨素辅佐杨广登基后曾做了一年尚书令过把瘾,便再也无人就任,是传说中的岗位。大唐王朝成立之初,李渊就把这么重要的实权岗位交给儿子李世民,足可见他对这个儿子的喜爱与信赖。
李世民也确实对得起老爹的信任,他已看出洛阳非他们的当下需要考虑的,稳固自己的地盘才是最要紧的事情。大唐在关中并非一家独大,还有几支势力经常闹事,其中闹得最欢的是陇西的薛举。
薛举是个挺奇特的家伙,他出身富二代,祖上家资颇丰,凭着家产在金城(今甘肃兰州)捐了个校尉当。因为有钱又善于交际,薛举这个小小的校尉在北方一代很有名气。在乱世之中,他劫持了上司金城县令郝瑗开始起兵造反。如此经历在隋末各路反王之中可谓非常常见,而说他奇特,是因为他崛起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大业十三年的四月,薛举还只是个带着刚刚招募了几千新兵去讨伐‘盗匪’的小校尉,而就在短短的三个月之内,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攻城略地无数,对其他势力又拉又拽,居然成长为拥有十三万雄兵,割据陇西的势力老大。到了七月份,这哥们儿就堂而皇之的在兰州称帝了。到了十二月份,薛举又吞并了李弘芝(听名字就是个反动派)、唐弼割据势力十万军队,一跃成为拥有二十多万兵力的大佬,并把他的‘首都’从兰州搬到了天水(当时叫秦州)跟李渊做了邻居。
薛举是暴发户,李渊也是暴发户。熟悉暴发户原理的同学们应该知道,把两个暴发户放在一起,是会产生物理反应的,他们之间必有一战。
时间就是大业十三年的十二月,起因是薛举派自己的儿子薛仁杲进军扶风(今陕西凤翔),李渊派自己的儿子李世民阻击他们进军扶风,经过就不提了,结果是李渊的儿子比薛举的儿子有出息,李世民大败薛仁杲,阵斩数千人,并按照他的作风习惯一直打到薛家大门口才回军。
本来薛举的原定计划是要打到长安的,不过现在被李世民的这记耳光打的清醒了一些,不再有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同时用阿Q精神安稳自己,他是皇帝(自封的)而李渊是丞相(好像也是自封的),犯不着跟地位不如自己的人怄气,不如把这口气用来潜水,所以薛举潜了半年。直到第二年五月,李渊也开始称帝,薛举这口气憋不住了。
身为暴发户是最见不得原来地位不如自己的对头现在跟自己平起平坐,薛举决定再次出击,这一次他拿出了自己全部家底。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薛举发动所有兵力取泾州,然后兵分两路,一路攻高墌,一路骚扰北方、扶风二郡,可谓气势汹汹,势必要给李渊好看。而李渊照老规矩,依然是派李世民为元帅,统领八大总管,迎战。
李世民到了高墌后,没有因为曾痛揍过西秦军(薛举的国号)就对薛举有轻视之心,而是仔细勘察敌情,得出的结论是此时敌军刚到求战欲望正盛,不宜贸然出战,他们行动过快,后勤物资肯定跟不上,只需要放着不管,饿他们几天再杀也不迟。
李世民制定的战术跟他以往主动求战的作风大相径庭,不是因为他怂,而是他角色转换的够快,没有被自己一贯的风格拖累。此战他们是防守方,据城御敌是优势所在,最希望出城一战的应该是远道而来的薛举,所以李世民根本不着急。
但人算不如天算,李世民也没料到,他到高墌不久,就患上了疟疾。疟疾在古代是很严重的疾病,一会全身发冷一会全身发热,实在是难受的厉害,当时也没有青蒿素之类的高效药,只能硬扛。李世民扛了一会,实在是扛不住,根本无法主持日常的防御工作,就把任务交给了两位副手,司马殷开山、长史刘文静,自己回屋里好好养病。
在‘闭关’之前,李世民担心会有意外发生,特意把殷开山和刘文静叫过来认真嘱咐一番,切记不可出城作战,只需等他病情好转之后再出战,就可以将薛举一举拿下。殷开山和刘文静满口答应下来,这两人都是从太原起兵时就跟在李家父子身边干出不少成绩的老部下,李世民对他们还是很放心的,嘱咐完,就回房休息去了。
李世民考虑的还是很周全的,所有能想到的都想到了,所有该交代的都已交代了,但他没有料的是,殷开山和刘文静会给他打了个马虎眼。李世民威望又高又能打胜仗,是部队的主心骨,可是他太年轻了,殷开山和刘文静都是他叔伯辈的,所有事情全靠他来撑着,这俩人面子多少挂不住。
从屋里出来之后,殷开山就跟刘文静合计,秦王有病我们就不敢出战,难免会被敌人小瞧了,要不然我们带兵出去炫耀一下武力,吓唬吓唬他们,只要不打仗就行了,也不算抗命。刘文静想,闲着也是闲着,确实不如去搞点事情做,也就同意了。
近日神游天外,写的不多也不理想,乱世的情景处理确实有点乱,李密的故事还是应该放在最后一口气交代下的好,曾犹豫了半天,还是太年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