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共叔(1 / 2)

那女子 九折肱 1182 字 2022-04-21

第一百一十三章共叔

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三个人,一个是初霸郑庄公,一个是庄姜,就是庄公的老妈,另一个就是夏姬了。有个成语叫“郑卫之音”,被称为靡靡之音,这是个保守的说法,当然,郑卫之地民风朴实开放也是实情。

再加上郑国开启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先例,这让奉行周礼的一些人大为挞伐,因为郑国在许多儒家知识分子中的口碑很差,也使得夏姬越来越变得玄之又玄,始终不能摆脱妖冶荡乱国的大棒。

郑庄公与他的弟弟共叔段之间引发的郑国内的政治动荡,以郑庄公胜出结束。这段故事广为人知,更是在后世演变出许多的传说。在这次重大事件中,郑庄公的为人后世的各种评价中,大体归为两类,主要就是郑庄公与共叔段谁的责任更大,谁有错的问题,千百年没有定论,各人站在各自的政治道德的基础上表达他的看法。当然,作为斗争的胜利者,郑庄公不得不承受来自后世的纷纷争议,同情者有之,贬斥者有之,支持者有之,挞伐者也有之。

譬如《春秋》的微言大义,所谓的“郑伯克段于鄢”,这短短的六个字中,隐藏着对郑庄公的不满和批评,非常的隐晦曲折,也被称为“春秋笔法”。解释《春秋》的《公羊传》和《谷梁传》更是旗帜鲜明的对郑庄公彻底否定,以为郑庄公“处心积虑”养成共叔之恶,有违亲亲之道。到了班固做汉书,直接将郑庄公列为“下愚”之人,班固将古之名人分为三等,上智中人与下愚,毫不客气的呼郑庄公为下愚人,对郑庄公进行诛心之论。

上面的观念都是站在儒家思想的角度来看待郑庄公,丝毫不顾及郑庄公作为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不做对郑庄公的心理探讨,一味的拿儒家道德理念的大棒打下去,谴责郑庄公不循礼教。

也有一种观念比较宽容,认为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叛乱固然有违兄弟之亲,但是对于郑庄公后来与庄姜相见,采取了赞同的态度,意指郑庄公“孝心不泯”,从郑庄公的悔过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肯定。但是在儒家占据绝对的思想控制的历史时期,郑庄公一直作为反面的形象存在,贬损更多几乎无一是处,差不多仍然是直斥郑庄公“姑待之”实为共叔段祸乱之“阶”,就是说共叔段作乱是郑庄公一手造成的。在儒家作为主流的历史时期,这种论调更多。

又有一种新鲜的看法,认为共叔段固然有错,但是郑庄公没有必要赶尽杀绝而后快,郑庄公狠人也,同时也指出庄姜的不是,认为庄姜偏爱是事件的根源,渗透出家庭教育中女人的重要性。郑庄公寤生,然后武姜厌恶,后爱共叔段,间接地酿成后来的祸乱,指出家庭教育中爱恶之心导致骨肉相仇。这个说法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当太叔之居京城,取廪延以为己邑,虽复生,不能全兄弟之好。故书日“郑伯克段于鄢”,而不曰“郑伯杀其弟段”。以为当斯时,虽圣人亦杀之而已矣,以兄弟之亲,至交兵而战,因亲亲之道绝已久矣。虽缓追逸贼,而其存者几何,故曰于斯时也,虽圣人亦杀之而已矣。——苏轼

苏东坡有篇文章《论郑伯克段于鄢》,他认为郑庄公杀共叔段是可以理解的,无须从道德上进行批判,那种态势下,郑庄公很难作为一个完美的人,共叔段已有叛心,自绝亲亲之道,难道要求郑庄公坐以待毙,以维护所谓的儒家礼教吗?如果这场动荡中失败而死的是郑庄公,那些儒生们又该如何判断呢?大概如对郑庄公一样的对共叔段进行笔伐吧。

整个春秋时期,上到周王室,下到各诸侯,父子相杀兄弟相仇,屡见不鲜,为什么郑庄公争议最大,史家之骂名滚滚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郑庄公是第一个打破周室礼制的人,而且公然与周王作对,这使得以复周礼为政治理念的儒家先生们大为不满,千百遍的挞伐似乎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是历史就是那么奇怪,儒家们喊了几千年,于世无补,只能做一些事后褒贬,而郑庄公开始,拉开了争霸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幕。对郑庄公这个始作俑者,儒家先生们又怎么会置之不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