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祊易许田”,说白了就是鲁郑没经过周王的允许,私下里把天子用来祭祀泰山的专用田“祊”给调换了。古时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与,况且放弃了“祊”就等于放弃了祭祀泰山的权利。
由于历史的原因(周公定礼),鲁国一直认为有资格祭祀泰山的只能是天子,还有就是鲁国国君,其他诸侯是没有这份权力的。因此,当郑庄公提出用天子之泰山之邑的“祊”来交换靠近许国的鲁国“许田”时,就高兴的答应了。
祊和许田均为周王室所赐,郑庄公擅自将祊与鲁国许田对换,一方面出于地理远近的考虑,另一方面借此表示对周王朝的蔑视,郑庄公提出的这个交换实际是表明周王将“不祀泰山也”,这太不把周王放在眼里了。这也是郑庄公对朝拜桓王没受到礼遇的回敬。周郑关系彻底破裂,周王自恃天下之尊,郑庄公的郑国诸侯为雄。你周王要得是“礼”,老子要得是“霸”,你进一尺我还你一丈,周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直到后来发生了繻葛之战。
周桓王即位后,不满郑庄公的骄横跋扈,以为平王懦弱,以致自己的老子为郑国质子,病死异国。桓王即位,马上进行对郑国的削权。郑庄公还以颜色,先是取温之麦,后又取成周之禾,步步紧逼,以武力示威周朝。桓王无奈,实力不济也只能装作不知道。这一次交锋又是郑庄公胜出。
关于郑庄公假命伐宋的记载没有再太史公笔下发现,但是在《左传》中有提及此事,宋国出现政治动荡,宋缪公卒,公子冯奔郑。郑庄公想结交宋国,恰好宋国动乱,宋穆公的儿子在郑国避难,传统礼法,公子冯是合法的继承人,但是宋穆公临死将国君传位于自己的侄子,无奈公子冯跑到郑国。郑庄公想扶持公子冯为国君,这有利于未来郑国的发展。
兵送公子冯出师不正,需要一个适当的理由,于是郑庄公朝周拜见周桓王,本是要讨论宋国事,但是庄公被周王戏弄。周桓王年轻气盛,不象周平王那样忌惮郑庄公。周桓王三年,郑庄公首次入朝朝觐周桓王,想给周室一点面子。周桓王因此前发生的各种不爽,并不想买账,因此非常怠慢郑庄,甚至故意调侃。桓王询问郑国当年收成,郑庄答以丰年,桓王长吁一口气说:“那成周今年的收成,本王我可以自己享用了吧?”意思是你不会再来抢了吧,把郑庄噎在当场。桓王觉得还不过瘾,在郑庄回国时,送了十车谷子给他,权当回赠的礼物,再次揶揄往事。
受到周桓王冷遇的郑庄公,私下曾接受周公赠予的彩缯,于是将周公所赠彩帛,分布于桓王所赐的十车黍米之上,外用锦袱覆盖。出都之日,宣言‘王赐’,以此号召列国,责以从兵,有不应者,即系抗命。后庄公又间齐宋盟,以王命布于齐鲁,许鲁以利,蔡、卫、郕、许诸国,亦传檄召之,终竖“奉天讨罪”旗号伐宋。
单纯论及此事,郑庄公可谓多智,朝周不成,因败以为功,既然老子来周一次,临走不能丧着脸,何况本为宋国纠纷而来,周王不予理睬也就罢了,我的事该要办还要办。于是假说奉周王命讨伐宋国,志在扶持公子冯。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伐宋。
周桓王面对郑庄公,提起旧事,让郑庄公当面难堪。桓王也是得理不饶人,庄公临走还赠予几车粮食,意思是你们郑国不是抢了东周的粮食吗?很好啊,我现在送你们几车。这是赤裸裸的羞辱,挖苦郑庄公仗势欺君,弄的郑庄公灰头土脸。但是手下大臣劝庄公忍耐为上,不管周王说什么,毕竟他有给我们赠物,在他来说是羞辱,在我们来说正好借此发挥。正所谓彩缯禾黍不相当,无命如何假托王?毕竟虚名能动众,睢阳行作战争场。郑庄公于是心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