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最鼎盛的时期当属郑庄公时,其后陷入国家内乱凡数十年,郑厉公即位时尚能做到中兴,郑厉公一死,郑国再也没有抬起头来过。事实上郑厉公时期也没有了郑庄时的风光。一方面是国家内斗,一方面是各国相继崛起。说郑国内斗,其实对国力并没有多少损耗,无非是祭足专政,这个不行换一个而已,不管谁在位都是祭足说了算。
祭足死,郑厉公趁机复国执政,此后国家在国际上多少有了些起色,但这个时候齐国宋国已经走在了列国前面,对郑国多方打击,从郑国本身来讲算是中兴,至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早已被齐宋拉开。到了郑文公,天下更是热闹,齐楚晋的硬派人物相继出场,齐有齐桓公,楚有楚成王,晋有晋文公,这个时候的郑国迅速衰落,几乎是谁强服谁谁是大哥的存在,一点脾气都没有。
话说郑庄那么牛气哄哄,为什么到了后代子孙彻底玩完,而且几乎是一夜之间完蛋了呢?
首先必须明白的,郑庄所以能被称为春秋小霸,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周王室的关系。因为郑庄的爷爷郑桓公,他的老子郑武公对周王室的重建有功,郑国毗邻周,又是自家兄弟,周王室出了问题,率先赶到的自然是郑国。周室东迁,郑国功劳最大,收益最大,当时周天子尽管威严不再,但是毕竟是天下宗主,列国还是很给面子的。郑国因为与周王室的关系,控制了许多的政治资源,有着丰厚的周王室人脉,于是趁此机会兼并了周边的几个不起眼的小国,率先崛起,在列国中威望比较高。
但是这个列国不过是卫、陈、鲁等小国,至于齐晋楚,尚在发展中,没有过多的参与国际事务。郑国所谓小霸也是打着天子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周边的许国、卫国等弱势国家进行征伐。郑国的春秋初霸,是踩着周王室的头完成的,跟周王室后来的关系闹得很僵,说实话,周王室的没落与郑国有很大关系。周郑交恶彻底让周王室在天下尊严扫地。
郑国与周王室本是相辅相成,郑国借周王室的大旗呼风唤雨,周王室一衰,郑国也受影响,大家都不给周王面子了,郑国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没有了效用。即便后来郑厉公重新修复与周王室的关系,也于事无补。周王室已不是那个“率土之滨,无非王臣”的强势西周了。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郑国本身的地理位置。郑国处于中原腹地,算是四战之地,无任何天险可守,四周都是强国,很难扩张,南有蛮楚,北有强齐,又出一个晋文公,疲于应对,朝晋暮楚,朝齐暮楚,夹在大国之间,但凡国际上有风吹草动,郑国首当其冲。郑庄时还能耀武扬威,一旦齐晋楚崛起,彻底露出原形。
就算郑厉之后郑国有政治上的强人,也难免陷入与国际上四面强国的冲突之中。齐晋楚都是从边境崛起的大国,背靠天险,进可攻退可守,有军事扩张的资本,郑国有什么?四面受敌,别说后世郑国君主懦弱,即便郑庄在世,能勉强维持安稳局面就不错了。郑文公能做的也不过如此,谥号“文”实在是给足了面子。
郑厉公死,太子文公即位,这个郑文公寿命好长,至少在位执政长达四十五年。郑文公的这些年,过的很狼狈,前后经历了三位强人,一是齐桓公,一是楚成王,一是晋文公,三强都有图霸中原之心,郑国处于中原腹地,是各国称霸路上的跳板。换言之,郑国臣服齐,则齐霸,臣服楚则楚霸,臣服晋则晋霸,可以说是诸强必争之地。
郑文公也知道郑国的在天下的形势,与其奋力抗争,不如老老实实做一个投降派,谁来打则服谁,齐强服齐,楚强服楚,晋强服晋,没办法的事,小国寡民夹在大国之间,摇摆不定,也亡不了国,毕竟春秋争霸要得是国际地位,就算哪一强要军事兼并,天下诸侯也不同意,没有哪一国有吞并天下的实力。郑国就是春秋霸主的风向标。
有人说郑文公没有识人之明,国有贤能而不用,重耳过郑而无礼,事实上有点太自视过高了。郑国夹在诸强之中,没有扩张的资本,苟延存活才是第一要务。依靠齐国吗?楚国来伐,依靠楚国吗?晋国来伐。郑国只能是看两强斗,谁胜就服谁,只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