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对楚简王的记述如上,简而言之四个字:北伐灭莒。的确很简单。太史公是将简王灭莒这个事件放在三国分晋的大背景上,也就是说从现在的话讲,历史走进战国时期。据相关人士的考证,这个记载有舛误,另当别论。
楚国自楚平王,经历几代国君,其间内乱不止,到了昭王惠王才逐渐稳定,而国际大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上的纷争已不再止于争霸天下,而是直接的兼并扩张,也就是说走向灭国战争的路线,各国纵横捭阖无不是以兼并弱国为直接目的。
惠王时,楚国复兴,灭陈灭蔡灭杞,当时的吴国已不能构成对楚国的威胁,因为楚国培养了越国这个吴国的强大敌对,最终的结果越国灭吴,但是凭借越国的力量不足以治理太大的疆域,楚国借此将势力延伸到淮河流域。“是时,越已灭吴而不能正江﹑淮北。”
简王元年,北伐灭莒。
莒这个地方毗邻齐鲁,楚国能将战争的锋芒投向莒,可见当时齐鲁的软弱,不能制衡楚国兵锋。要知道莒地自古以来民风彪悍,实力雄厚,作为一个独立的诸侯国在周边国家中算是一个坚硬的堡垒,当年齐桓公小白就将莒作为政治避难所,也是看中了莒地的坚不可摧。而莒地对于邻国齐而言也是非常头疼,齐国虽大但并不能完胜莒国,甚至几次都被莒国击败。
莒国的北境与齐接壤,西与鲁国为临。莒国在小国林立的春秋时期曾显露头角。在当时的东夷诸国中,以国土而论,仅次于莱国;同春秋诸强相比,也仅次于齐鲁宋郑卫等国。自西周后期开始,莒乘王室衰微国家动乱之机,出击小国,扩展疆域。先后灭掉向国、鄫国。曾经多次发难于当时的强国之一鲁国,而鲁国却无可耐和,唯有向晋国求助。《左传》还记载莒国大胜齐国的战例:襄公二十三年,齐侯袭莒,“伤股而退”,再战,莒君亲鼓而伐之,杀齐大夫札梁。《左传.昭公二十二年》也说:“齐北郭启帅师伐莒”,莒君“击败齐师”。莒国能屡败强齐,可见实力不俗。正是由于莒国的实力强大,所以在春秋时代,许多外逃避难者多选择莒国,就是成为春秋霸主的齐桓公,在因内乱外逃期间,也是由莒国提供的庇护之所,才积聚了复国的力量的。
楚惠王灭蔡亡杞,已经为楚国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打通了势力东扩的通道。所以,在楚简王早就绘制好的作战地图上,浩浩汤汤的百万大军,早就如一柄巨大的利剑,直插山东半岛。简王的战略意图很明显:只要占有了莒国,就撕开了北方大国齐、鲁两国,在东北部建立起的联防带,就可以建立起与之较量的前哨阵地。
莒国与齐、鲁两个大国近在直尺,却被远隔千山万水的楚国灭亡,楚简王继位之初,一举而克莒,充分证明了楚国早已从吴人入郢,国破城亡的战争创伤中恢复了过来。并向世人昭示,楚国仍然是春秋时期那个实力雄厚的南霸天。
三国分晋,天下彻底进入了战国时期。春秋尚能让周天子维护仅存的脸面,进入战国,周室卑弱的可以忽略不计,周礼那一套被彻底的撕碎。
春秋时期,各诸侯多少还能藏着掖着的不好意思明目张胆的对抗周室,但是随着周室的暗弱,各国的制度改革,群雄争霸的大格局,周室最终沦为天下诸侯的傀儡,霸者暂时会低一下头向周室索取一份正式的合法的委任。
上有所行下有所效,天下诸侯不再奉周室为正宗,各国卿相也潜流涌动,做着对抗王室公族的勾当。春秋末期,田氏代齐,更有三国分晋,标志着历史走进了唯力是强的纷争战国。
楚国历史上,战国初期,发生了一宗奇案:声王六年,盗杀声王。《谥法解》:“不生其国曰声。“意外的稀里糊涂的死在国内,没有找到凶手,甚至新王继位后也没有缉捕凶手的行动,或者有,终究是不了了之。
太史公的一句“盗杀声王”,拉开了战国乱世的序幕,可以说各国国君的死法有多种,在国内为盗所杀,可是绝无仅有。是意外还是谋杀?无据可查。
众说纷纭,有声王在外游戏,与贼人被杀者,有声王饮宴酒醉如厕遇盗而死者,有被民间反抗势力刺杀者,有国内贵族暗杀者,不一而足。甚至有说凶手来自宋国,因为声王有意伐宋,故而宋人培养死士,如荆轲刺秦。
声王被杀后,继位者是楚悼王。而楚悼王也是经历了夺权斗争才得以即位,楚国史料记载楚声王死后其子熊疑与王子定争夺王位,熊疑胜出,为楚悼王,第二年王子定逃到魏国,楚悼王二年,三晋攻打楚国可能就是与此有关。
太史公“盗杀声王”的记述,揭示了楚国内部严重的政治矛盾,这个大事件在当时没有任何轰动,这让人奇怪,楚悼王即位后也没有郑重其事的全国缉拿,堂堂一国之君被杀,不应该出自寻常盗贼,所谓盗杀不过是掩人耳目的说法,声王之死更像是一桩政治斗争。关键是国君被杀,整个社会这么无声无息,到底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