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院子里靠近南墙的空地上,用结实厚重的木板搭起了宽阔平坦的戏台。戏台的四角,分别用四棵粗壮的木头支撑着,上面用芦席遮顶防晒。好在今天上午的阳光不是很刺眼,春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
这时,台下已经挤满了前来看戏的人群,院子的东南角有一处小门,与东边的街巷相通,听到李府唱三天大戏,爱好看个热闹的人们已经早早拾掇好了家里的活计,携子带女提前赶来了。
人群的四周,还有闻风而来的做买做卖的小商贩。有卖桂花糕的,瓜子花生的,还有卖枣子、苹果和梨子的;墙角处还有几家商贩,已经支上炉灶,开始炸油条麻花,卖煎饼果子。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古往今来,在民间的乡村,无论大户人家,还是普通百姓,大多爱好赶集购物,听说书的,唱戏的,也有为数众多的戏迷和票友。那时的乡间,没有什么大的娱乐活动,人们喜欢这种扎堆凑趣,热热闹闹的感觉。
还有年节和喜庆时候的扭秧歌,舞狮子(有的地方叫玩狮包),耍长龙,踩高跷,等等,经常吸引着一帮又一帮的人群。
看到少爷和夫人前来听戏,早已等候在此的何六赶紧迎上前来。帮他们分散着人群,来到了戏台前。
离着几丈高的戏台不远处,早已经预留了一处看听俱佳的位置,这也是何六的精细之处。
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东西方向一拉溜摆列了六张长条案几,上面摆着各种水果、瓜子和特色糕点小吃,全部罩着防尘的纱网。
每个案几上面,摆放着景德镇产的上好的茶壶和茶碗,茶海和茶桶等用具一应俱全,周围还有几个负责看场子、伺候人的茶童。
每个案几的后面,都有数把花梨木靠背椅,正中的那把椅子却与众不同。仔细看来,原来是一把宽大的紫檀木官帽椅,包浆厚重,看来这把椅子是专为老太爷备下的。
其实在富贵他们来之前,戏台上早已经咿咿呀呀的开场了。不过先前演唱的都是一折一折的短戏,主要是用来招揽吸引人的。
说着话的功夫,老爷夫人和众人如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李老太爷、太夫人来到戏台前,老太爷来到檀木官帽椅前坐定,太夫人和老爷夫人在左右侧就坐,富贵和黑二姑在一旁相陪。其他的家眷亲属分别在两侧坐好。
陪同的下人、使女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把扇子,依次站立在椅子后面服侍。
等众人坐好之后,几个茶童快速将果盘、点心盘上的网罩取走,旋即又走回来,只见每人手中都提着一把长嘴大茶壶。
这可不是一般的茶壶。众人闪目看来,只见茶童提着的是一把纯铜打造的大茶壶。茶壶大点没什么稀奇,奇就奇在那壶嘴上面,壶嘴长有三尺左右,这就不多见了。
只见茶童看清人数,右手倒背茶壶,左手拿着一叠茶托,单手一甩,啪啪啪啪,每个人面前就准确无误的放置好了茶托。端的是技艺娴熟,稳准快,活儿利索。
接着依次端过盖碗,放好了叶子。这时,茶童便稍稍远离了案几,高高的举起铜壶,那茶嘴远远的离着碗,足足有两尺多的距离。
就在众人寻思茶童如何在这么远的距离冲水之际,只见那茶童背负茶壶唰的打了一个漂亮的旋风腿,将茶壶舞弄起来,时而在头间脖项缠绕,时而从腰间盘旋穿过,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可以说,茶童的特技,是将中国的十八般武术套路,亦或潇洒灵活的舞蹈架势,全部融于长嘴壶工艺,洒脱自如,行云流水一般,众人皆叹为观止。
就在众人抻着脖子惊叹之余,只见一道道水柱倾泻而下,坐在椅子上的老爷和夫人等人有些害怕,快速闪身闭眼,担心那水流飞溅到身上。
殊不知这些茶童常年习练此艺,已经从容应对,驾轻就熟,就如武林高手一般,绝艺在身,胸有成竹。
在众人担心和惊讶过程中,这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并无半点凝滞。端的是有惊无险,堪称茶艺一绝,自然而不做作,干净利索,并无半点流到碗外,也没有一滴水花溅出。
众人这才把紧张的心收了回来。真真是高,实在是高,妙极、爽极了,在场众人唰的来一个满堂彩。
另一个穿着紫红缎子对襟服装的茶童也不示弱,只见他将并不轻松的茶壶墩到头顶上,一个“童子拜佛”,接着那水流如同山间飞瀑一般飞流而下,有人下意识的一缩脖子,但见那茶水却稳稳注入茶碗,众人又是齐声叫好。
接着他又卖力一番,即兴表演了“海底捞月”“左右插花”“穿针引线”“凤凰点头”等一连串精彩绝伦的茶艺,在场众人无不叫好。
何六走上前去,用手摸摸茶壶,那水还是滚烫的,他禁不住伸了伸舌头,惹得老太爷和众人又是一阵大笑。
开水注入茶碗,茶叶上下翻滚,好闻的茶香便氤氲开来,后面看戏的人群中有的人已经如醉如痴,有的还用力吸溜着鼻子,努力吮吸那诱人的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