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们来说,最喜欢的自然是吃的玩的,主要有烧饼、糖葫芦、火烧和年糕,特别吸引人的,当属吹糖人,捏面人,还有卖欢喜团和面狗的。这欢喜团和面狗可是当地庙会的特产,除了在农历四月十三官庄会上,就是在这个三月二十八会上见到。
欢喜团,就是把大米膨化了,然后用食用胶粘连在一起,做成一串串不同的形状,再涂上五颜六色的油彩,一支支的挂着卖。迎风摆动,花花绿绿的,看着很喜庆,也很是吸引小孩子。
至于那些面狗,叫作面狗,只是一个统一的称谓,并不是全部做成狗的形状。它是把面粉搓成团子,里面包上枣子,再揉捏成蝎子、狗猪、青蛙、蜜蜂、小兔和鱼等不同的造形,最后画上油彩。塑造的动物形象生动,几近逼真,栩栩如生,既可以把玩,又可以吃,而且还是很不错的小礼物,所以深受农村儿童的喜欢。
放眼望去,来赶会的小孩手里,大多数都拎着几串面狗或者欢喜团。还有卖给小孩玩的风车、风铃、拨浪鼓等小玩意的,不一而足,同样很受欢迎。
另外,人们赶庙会,大多是烧香磕头、买点东西,看个热闹。有些戏迷和票友,站在戏台前听戏,一站就是大半天,直着脖子看,也不觉得累和饿。
现在的庙会,早已经无法与当年相提并论,逐渐演化成了物资交流大会。因为南皮台和娘娘庙早已荡然无存,磕头烧香的迷信色彩也越来越淡。过去人们相信迷信,主要是图个心理安慰。那个年代,人们思想落后,认识守旧,加上家庭贫困没有钱看病,所以笃信神灵,不管有病没病,大病小病的,都喜欢烧香磕头,拜拜神仙,无非图个精神和心理上的慰藉,求个平安而已。
在这种庙会上,往往抽帖、算卦的奇人很多。他们大多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其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甚至也有些高人也混杂其中。
庙会上人多杂乱,为了不引人注目,这次来赶会之前,黑二姑和秋菊等人都换成了普通的穿着,粗眼一看,如同一般的农村妇女无异。这也是黑二姑的精细之处,省的庙会上人多嘴杂,她们打扮的光鲜亮丽,让人看着扎眼。
两人边走边看,边看边谈,等到过了布匹市,前面的道路两旁赫然是一拉溜算命打卦的先生,说话的声音南腔北调,衣裳穿着各异,打眼一看就知道来自不同的地方,由此也看出来南皮台庙会的影响力了。这些身负异能的人士,往往对不同地域的这些庙会熟门熟路,他们常年走街串巷,以此为生,可以说这方面的路数门清。
这些算面先生当中,以中老年男性居多,里面还有瞽目之人,亦有少数肢体残疾的老者。有抽帖的,测字的,亦有占卜算卦的。其中在众多的抽帖摊子之中,有一个摊前很是火爆。两人凑到跟前一看,不觉也是一阵惊奇。
只见在这个抽帖摊位后面,坐着一位约莫着有六十多岁的老者,须发皆白,二目炯炯有神,颇有几分方家气象。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前面的摊位,有一只小鸟在蹦蹦跳跳,叫声婉转动听,羽毛亮丽,透着一种机灵的神韵。
周围看热闹的人群拥挤不动,还是秋菊努力分了分人群,两人才找个空隙来到里面。恰在这时,正好有一个抽帖之人在马扎上坐下,跟先生打过招呼说想抽帖,只见先生撮起嘴发出一声口哨,那只鸟儿就如同通灵一般,径自蹦跳着来到盛有卦帖的盒子面前,“笃”的一声,用嘴叼住一张帖子,再跳跃着来到先生面前,亲自交到先生手里,如是者三,并无一丝失手,众人莫不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