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官员的专业能力看科举的官员并不算多好,他们处理钱粮刑事与其它政务的能力并不高,还十分歧视专业技术官僚,将他们称之为浊流,只碰嘴皮子的才是清流。
可这些清流有半瓶子醋的还好一些,大部分只会讲原则、只会扯大旗作虎皮,往往馊点子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这是完全不正常的,即便是愤青也是要正义感强外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还有一个问题是这时的管理机构官吏两层皮,虽然有回避制一些八九品小官也是常有任当地人的。官吏两层皮异地有任期,经验也是差距较大总体上不如老吏员的官员,在领导长期任职又是本乡本土的吏员时双方的目标不可能一致。
官员有追求的会追求政迹,没追求的往往较贪。但吏员本地人与本地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需要为自己捞好处才有钱,但不大肯为官员的政绩与贪婪而得罪乡亲的,至少双方利益冲突时不可能愿意损失他们自己的利益的。
还有这时人口增加读书人也在增加官员位置不可能同步增加,如这时三年一考每一届三百人左右进士也就等于每年才一百个人有当官资格,加举人、监生也是读书人的成功之路太狭窄。
对此改革官吏两层皮的状况非常必要外,让读书人有更多出路,加让更多的技术官员走上前台成为主角也是一样很有必要,专家治国才是正确方向。
为了改变官吏两层皮,官员实际治政水平不高的问题,穿越众经过在网络征求意见,决定还是走将军出自士卒,宰相出自基层的办法而不是这时明代的完全学而优则仕的办法。
这时大明内阁官员潜规则是科举一甲二甲----翰林院庶吉士以上----出为太子属官、翰林院官职、乡试主考之类清贵职务,最后任六部侍郎被推举入阁,连六部尚书也少有在基层任职经历,并且用刚中进士未曾在基层干过者为言官。
那样一来空口说白话的人多,似懂非懂者多,只会从思想道德上找原因的人多,对人严对己宽的人多,总而言之善于内争而不善于处理实际工作者多。
还有一个问题是朱元璋设计的官僚机构对地方的控制力实在是太成问题,在基层基本上是放任自流、放任士绅与家族的权力膨胀,虽名为让民众自治实际上不但让国家法律得不到严格执行,也让国家成一盘散沙。
还有这时行政区划虽然不似宋时大小路、大小州、军、县、砦等那么复杂,官员职位愈加不好理解。但这时明代的行政区划仍然不大统一与简明,如此也带来了官职的混乱,为此穿越众决定在大明实行省级、副省级如总督区、府级、副府级如小总督区、县级、乡、村。
以上除了海外乃是省府县乡村五级简单明了,而且是连基层也包括进去,虽然只有五级就可以将大明的统治落实到每一个民众那儿。。
而且这五级虽然看起来可能会增加不少官员,但实际上乡村只是之前的经制吏员而已。那是吏员也是有两种的,一种在吏部有编制有名录有补助的乃是经制吏员。
可仅靠这少数经制吏员根本无法完成工作,连衙役也是正式人员无法完成任务,所以各地都有自筹资金养活的吏员与衙役,这些人在后世就是''临时工''啊,这一来古代官员不多吏员多,总而言之这些人仍然是靠向民众收费养活,不论黑钱白钱都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