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兵发现,这些唐人吟唱的都是他们本朝的诗歌。
为他们身处的这个帝国而自豪,几乎成了每个人唐朝人的一种本能意识,尽管这个帝国已暮色苍苍。
轮到吕兵时,他没好意思剽窃后人的成果,道了句“我不会吟诗”,赶紧逃下关去,和杨远爯、史东等粗人厮混去了。
这些闲暇的时光往往短暂,更多的时候,吕兵都扎进关内两间石屋改成的临时作坊内,同韩志铭等五人一同制弩弓。
这其实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吕兵得了解他们是如何将桑木、柘木或黄连木削成根根木条,再用树胶黏合成一根木板,再用“輮”的工艺使之反向弯曲成形,表面再涂上两层漆,便成了一把弓身。弦则是取牛筋或鹿筋,晒干后反复浸泡,直到其析成丝丝纤维,再聚合为小指粗则成了弓弦。等等。
这些是韩志铭口述给吕兵的,因为营中备有成制的弓身、弓弦和牛羊角等,只等着吕兵制出弩臂和弩机,就可以组装成品。
吕兵不用亲自动手,只需将他的要求讲明白。
弩臂需用硬木制成,外裹一层薄铁皮,除箭槽必须光滑,弩臂周身得密布斑纹,后端开孔,孔开多大,哪里预设机匣,等等。
弩机是最复杂的构件,需全用金属制件,吕兵就将弩机内所有零件全部绘制成图,详细标好了规格和尺寸,得精准到毫厘。
为了防止尺寸有误,他还托韩志铭找来了当时工匠通行的标尺,将其换算过来,此时1尺约等于后世的307厘米。
其实单个零件的尺寸并不关键,关键是所有零件之间的大小比例一定要契合,但吕兵显然不这样认为,他知道手工制作有多原始,必须得精确到每一个细节。
之后的零件组装工作由吕兵亲自完成,多少带了点控制核心技术的私心,但主要还是韩志铭这帮人的技术不过关。
杨轻十分关心弩弓的制作进程,也时常到作坊内来查看,顺便几个问题,满足她对于未知新事物的强大的好奇心。
而跟对韩志铭有问必答不同,面对杨轻,吕兵则是能不答就不答,必须答时也敷衍了事。
因为这姑娘实在太聪明了。
有次她问了弩臂上的条条花纹的问题,吕兵用了摩擦和阻力的相关原理回答了她。
对于古人来说,这是两个绝对超出他们思维范围的词语,但杨轻居然很快就明白过来了,并举一反三用鞋底来举例:“难怪靴子底面会有许多横向纹理,我原以为只是装饰,还曾纳闷过,衣面上文绣是装饰给旁人看的,靴底的装饰又给谁看呢?用吕二哥的道理一下就说通了,是为了加大摩擦阻力,防止滑倒。”
面对这样一位聪明的古人,吕兵就必须得谨慎了。
等到杨轻再问他“望山”尺寸的道理时,吕兵只回答:“美观。”
杨轻显然不信,狠狠地刮了吕兵一眼,扭头就走。
并且整整一天没有理睬吕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