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郑畋,本是耿介文人,却偏要干预行伍之事,又向来与田令孜交恶,其祸便在旦夕间。
“雁门李克用,生性凶残好杀,又非我族类,纵使他骁勇无敌,试问满朝公卿,有谁愿与他共事?天下万民,有谁甘心被他驱使?
“至于卢龙李匡威、河中王重荣等,不过是赳赳武夫,只知杀戮,贪图一时之利,哪里懂得匡济天下的大道理。
“唯有高都帅,生性仁厚,信而爱人,上至王公卿族、下到黎民百姓,无不对他交口称颂,深得朝廷的信赖,又占了剑南地势之利……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得。待到高都帅平定狭路匪寇,接管东川,必能顺势而为,拥三川之资,再效仿魏武帝‘挟天子以号诸侯’,直至问鼎中原,再造盛世,亦未可知也。
“小郎君虽暂困于浅底,但却是当世一豪杰,何不随我一道辅佐都帅,待到都帅大业终成之时,你我不说搏个万户侯,也算是遂了大丈夫的志向。”
不得不说,李袭之的这一番劝说很有吸引力,可偏偏吕兵知道历史的进程,大唐王朝再也没有中兴的机会,很快将肢解在藩镇割据当中,被扫进历史的尘埃里。
而高仁厚也没能成为匡扶天下的大英雄,反倒是很快就没落了,甚至都没能在历史上留下过太多身影。
中原的混战也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反而会愈演愈烈,真正的大乱世还没有来临……
历史总是让人难以捉摸,就在于它的最终走向无法预知,有太多种假设和可能存在其中,每一种可能都似乎能成为现实,每一种可能都给了人无限遐想的机会……
相反,如果知晓了最后的结局,再来反推和解释之前的种种现象,便会容易得多。
容易到吕兵现在就能轻松驳倒李袭之。
他稍稍整理了一下思路,便回道:“李先生认为高都帅可以效仿魏武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进而问鼎中原,实则谬矣。”
李袭之没料到吕兵会如此回答,皱着眉毛道:“愿闻小郎君高见。”
“魏武帝能利用汉天子的权威威慑诸路英雄,让他获取政治上的便利,进而统一北方,其实是建立在一个前提条件上,那就是天子的威严。天子有威严,才能去假借他的威严,如果天子已没了威严,又如何‘挟天子以令诸侯’呢?”
李袭之闻言大惊:“小郎君何出此言?大唐皇室虽已没落,但立朝两百多年,历君王整二十位,恩露广布、泽披天下。天下百姓无不是大唐子民,四方诸侯无不是大唐臣子,怎可说如今天子已没了威严?”
说实话,吕兵也曾在李袭之的质问下有过犹豫,但历史已经证明,唐末诸路藩王轮番进京,却从未有人从挟持天子中得到过实利,甚至许多藩镇避之如避瘟疫……
难道是他们笨、不知道曹操的典故吗?
不是!
只能说明大唐皇帝连被利用的价值也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