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工匠们受惯了军队的欺负,在军官面前都很拘谨,始终不敢坐下来,就隔着吕兵老远在帐内围站着。
吕兵劝过两次也就随他们去了,任何习惯都不是在短时间内养成的,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掉。
他得抓紧时间聊正事。
吕兵先跟他们聊了会弩的问题,收集了工匠们的一些建议,又试着问了下大型床弩的制作可能性,其中的技术障碍在哪里……
总的来说,吕兵只提供思考方向,具体制作的问题则由这些工匠们去考虑。
为了鼓励工匠们踊跃回答问题,他还亲自执笔,凡有工匠提出建议,便在纸上记录下来,哪怕是一些无用的废话。以此显示他们的建议得到了重视。
工匠们对吕兵的大胆想象很是震惊,但还是尽可能地顺着吕兵提供的方向思考,谈到了具体制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细节问题……
吕兵并没有在弩的问题上过多纠结。
他之所以先从弩谈起,无非是放松这些工匠们的警惕性,同时通过攀谈拉近彼此的关系。
他真正要谈的是接下来的两个问题。
首先,是士卒们的近战武器。
唐代的弩弓一般只是士卒的副武器,很少有成建制的弩弓队。毕竟单兵使用的弩往往威力有限,而过慢的射速又严重限制了它的发挥,要不是弓箭手培养起来太费劲,弩只会做为一种守城的大型器械存在,压根就不会给士卒配备。
和弩弓搭配的近战武器往往是横刀和陌刀,而陌刀是属于很金贵的那种,制作繁琐、工艺要求高、且损耗严重,一般的军队,既配不起、也养不起。
归义都给弩弓队配的是横刀,但吕兵对这种近战劈砍武器并不满意,最主要的原因是刀手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尤其是团队协同作战。
他的弩弓队显然不满足这个条件,包括吕兵本人也不会使这类大砍刀。
而且面对身披铁甲的敌人时,横刀能发挥的作用也有限。
除非刀锋足够坚硬且锋利,或把刀打造得十分厚重。
但前者脱离了当时的金属冶炼水平,后者无法实用……
吕兵负责将问题抛出,由这些工匠们去探讨。
这些工匠也没有让吕兵失望,尤其是裴仲一,他虽然极少亲临战场,但却对当时的防御和进攻型武器十分了解,主导着大家的讨论方向。
他们首先排除了长枪。
据他们计算,当敌人进入到二十步的距离后,是放下弩更换兵器的最佳时间,而此时再拿起长枪来抵御,已经错过了结阵的时机。
其次又排除了所有劈砍类武器,因为吕兵假设的情况是敌人有铠甲,用刀剑类劈砍武器收效甚微。
最后,他们大多数都提到了骨朵。
骨朵属于钝器。
和战斧既可以作为钝器打砸、又可以作为锐器劈砍不同,骨朵则是纯钝器,纯凭砸或擂来造成伤害,反而更轻便实用,而且骨朵能格挡的防御功能也优于战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