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召集诸将,前来议事。
离开前,一些事需要交代清楚。
清军采取分兵策略,说明他们对于攻下山海关,不再抱有希望。
清军几次交战下来损失惨重,伤了元气,再也不敢强攻山海关,他们希望引明军出战,用他们最擅长的野战方式,一举扳回。
可惜,明军清楚他们的意图,一个月来,坚守不出,根本不给他们机会。
经过清理内部,巩固城墙,加设炮台等,如今的山海关更是坚不可摧。
山海关之战,大明取得初步胜利,但清军主体实力依然强大。
双方在山海关,将进入长期对峙阶段。
崇祯认为自己留在山海关,没有多大意义了。
现在,辽西才是该重点防范的地方。
他推测清军打算从大草原绕道,从辽西长城突入,兵指京师。
崇祯派李自成、李过、宋献策,以及因功升到千户的朱二牛新练出的火器营,一同去辽西增援,加强大同、宣府、居庸关一带的防守。
李自成、宋献策等所有文官武将,这段时间都在学习新知识,看西洋书。
眼界大开。
他们才知道外面大千世界已经是风风火火的大航海殖民世代,弹丸小国靠着殖民掠夺与贸易,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发展成为世界强国,甚至荷兰那种屁大小国,居然堂而皇之的占据了大明的台湾岛南部。
华夏大地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随着眼界开阔,李自成不再那么鲁莽,内心更加后悔给大明制造这么大麻烦,差点就把大明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而皇帝却还那么信任他。
他暗自发誓,一定要在辽西争取有所作为,否则无以为报,也愧对大明百姓。
崇祯把山海关防守,交给稳重的汪雄主持。
汪雄以锦衣卫指挥使身份,兼领辽东总兵一职。
没有皇帝的命令,山海关保持坚守不出。
山海关对峙时间越久,对清军越不利。
大明渐渐复苏,庞大的疆域与人口基数,将源源不断提供资源与兵力。
而清廷疆域相对小很多,多是北方苦寒之地,农业欠发达,商贸上,海域通路又被截断,加上大明水师占据皮岛等,屡屡从后方袭扰劫掠,不断削弱消耗。
朝鲜有资源输送建奴,大明就也到他们国土上掳掠去了。
听郑芝龙上报,朝鲜许多民众,受不了朝鲜李氏王朝苛捐杂税剥削,也痛恨国主李倧与大臣无能软弱,背信弃义,反而对大明存有些感恩。
民众没有忘记是大明帮助他们打退倭兵。
有些平民还有携家带口归顺大明的想法。
崇祯见此情形,调整策略,只劫掠富有家庭,愿意归顺大明的朝鲜平民,不仅不杀不抢,还善待之,承诺到台湾后,开垦送土地,送农具、种子,工坊劳作有工钱,保证生活,只需举家跟随大明船舶“移民”到台湾。
擅长农耕的他们,很喜欢四季如春,瓜果飘香,粮食一年两熟的南方。
以大明皇帝名义下达优待政策后,加上去过台湾岛回来接亲人的民众的宣传,有许多内地朝鲜民众,也举家前往海边,盼望着大明船队到来“掳掠”他们,汇集成数以万计的难民流,朝鲜守军赶都赶不走。
议事结束。
已是晚上。
崇祯与李自成、汪雄、林忠陪等摆宴共饮。
这一次,可以放心的喝几倍。
这段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大家一起同甘共苦,生死患难,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对于分别,难免有些依依不舍。
但大明还未安全,他们还要争分夺秒,要战斗到底。
崇祯回到临时行宫。
多喝了几杯,微醺的感觉。
进屋后。
他看到白雪婷大包小包收拾齐整,正脱了鞋子,光洁如玉的脚丫子站在桌子上,踮着脚尖,想把挂在墙上的一幅画取下来。
从崇祯这个角度看去,更显出她修直大长腿与纤腰翘屯,勾勒出的极为诱人曲线。
带着些许酒意,崇祯心中一热,走过去抱住她的双腿。
“呀……”
白雪婷浑身一颤,飘下来一个白眼:“陛下你吓到人家了……你这样,小婢怎能把画摘下来。”
“不用摘了,朕叫你收拾,可不是叫你搬家,跟皇宫里的相比,这些都是垃圾。”
“不要了?”
“不要了,只要拿路上换洗的衣物,带点干粮,回到京师全给你换新的。”
“好吧,全听你的,先放手,让我下来。”
“不放手,我直接抱你到塌上。”
崇祯把白雪婷抱起,扛在肩膀上,往里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