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不能堂堂南安伯之子,虞山先生的弟子不讲信用吧?
其实,主要还是他们在安平呆的有些腻了,又对那原本应该是蛮荒之地现在却在宋应星和郑森口中一副桃源盛象的东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上郑森这么一说,有些人就大着胆子嚷嚷着要去了。
一番争论下来,最后除了七八个决意离开回乡的人之外,剩余的三十多个儒生都准备要跟着郑森去东宁看一看了。
“诸位赏光,此行定然会让尔等大开眼界。”
他不是开玩笑,经受过后世红色主义教育的郑森,要论起理论来,足以吊打这群摒弃了传统儒学,但是暂时还没找到自己方向而感到迷茫的士子。
虽说有王阳明心学在前,但是心学这个东西比较唯心主义,就算是王阳明的弟子都能一个人一个解释,更何况他们?
唯心主义啥都好,可一碰上唯物主义,就只能拉胯。
三日之后,福船靠岸,东宁港口已然恢复了之前的模样,船舶来往其中,好不繁华。
“昔日皆闻东番素为蛮夷之地,今始所见,却非如此。”
“吾观左右,来往人丁虽不昌盛,却也足以和闽地州县相比了,碧波之外尚有此安宁地,真乃奇闻也。”
“诸位,岛上还有要务需办,大家想看甚么可以随便观看,不过有一点,不能离了这一府二州之地,东,北二方向,还有未归附的生番,若要让他们掳了去,可不想森这般客气了。”
到了东宁,郑森就没再限制他们,让他们自由的出入这方圆百里的土地,才是博取信任的最好办法,而且,正如他所说,还真有事情需要郑森去办。
“涵斋兄,可计算好需要多少钱粮,多少时日修建吗?”
转了两圈,郑森总算找到了杨于两,这家伙此时正带着一群账房师爷在计算着东西。
一看到郑森来了,立刻就哭丧着脸叫穷起来。
“我的好哥哥,你可真是给我找事做,前几天不是说好起船厂,建铁房的吗?怎么现在又要修路了?”
郑森闻言,有些羞愧,他搂了搂杨于两的肩膀,宽慰道:“基隆发现金矿的事情你又不是不知道,而且现在东宁百姓越来越多,马上这都突破二十万人了,原有的土地有些挤了,得向北扩一扩。”
“这地方一大,就难管理,消息也传的更慢不是?再者大肚社一直若即若离也不是个事,不如从东宁修一条路,贯穿大肚社通往基隆,打通南北。”
杨于两听完摇摇头,指出其中的不足来。
“你可想好了,我虽然没有测量过,但是可是听人说了,东宁大岛南北长六七百里呢,这条路修起来耗费无数,就算有金矿也不能这么折腾啊!”
“还有,东宁和基隆都有港口,挖出金子用船运不就行了,何必耗费钱粮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