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也是跟于家近了些才渐渐从阿元和娟子口中知道于家兄弟确实有些龃龉,不过哪家没有这些个糟心事呢?
就是亲兄弟间小时感情再好,年纪大了各有自己的小家了,都会想给自己的小家多打算些,何况于家这样两头不靠的复杂情况。
这是人的本性。
有些个就是表面不争不抢,心里总是有些不甘的。
只要不掀开遮丑布闹出明面上对着干的大事,在外人看来这还是感情好的表现。
要是于大两口子还在还好,于二家本本分分享兄弟福,在孙子辈出来前肯定还是能和睦的。
偏如今一下就掉了个个,就是于二两口子估计也没能想着有这么一天。
靠山倒了,侄子都还小,又留下不少钱财,谁敢说自己能毫不动心地跟从前一样过日子呢?
有一就有二,人心总是填不满的。
可不论如何,于二也算不上那种丧尽天良的大恶人。
就是早早分了家也算给侄子们安了个家,留了个一亩三分地过日子,没继续供侄子读书但好歹给找了个学徒的出路。
所以,村里人哪怕有闲话,也没哪个敢说得太过分。
其实深夜里自个儿想想,若这事摊自己头上,还说不好能不能做到这一步呢。
不过,这也是他们这些见惯了人性自私和只在一边看热闹的人的一些想法。到底站在阿长和阿元的立场是不是同样容易接受谁也说不好,人在什么都失去的时候,总是想抓住些什么的。
但,无论如何,这俩兄弟表面上跟于二一家的来往还是很正常的,该找叔家帮忙的,他们不会刻意避讳。
这一点孟氏也是比较认可的。
想在村里安生着住,不是什么杀人夺妻之恨,真跟自己的血亲都闹到跟仇人一样那是没脑子的事。
因为到时哪家都会觉得你家没气量,不会想跟你家多来往,你家在村里就是孤立的。
以后有什么好处人家不会想着你,出了什么事找不到人帮忙。
这对他们这种外姓人家无疑是找死的行为。
人是群居的,在这世道很多时候都要靠同族同村的帮衬,就是哪家有能耐离了村里到外头过了更好的日子,可你的根在这儿,入土都还有一遭,摆脱不了。
孟氏没有想过冯时夏是嫌弃自己做的鞋不好才给阿元又另买了鞋什么的,因为她做的布鞋女娃自个儿就天天穿着呢。
她只是对小娃子真的太好,什么都想给。
阿元就更没有嫌弃她做的鞋的意思,当日她就瞧着了,他拿到的时候喜欢得紧都舍不得沾灰呢。
她可能也猜到女娃的一些想法,想着多给那娃子买几双,他才舍得把脚上已经不太合穿的旧鞋替下来。
要是大伙都有女娃这样的挣钱本事,谁又会舍不得一双补了再补的旧鞋呢?
插秧这几天喜娃子被女娃照顾得也极好,白日在于家院子呆着一点儿都不哭闹,晚间回来还会给她讲婶婶和哥哥都带他玩了什么、吃了什么,都是高高兴兴的。
她呢,喜娃子高兴她就满足了,总算帮上些英子的忙。
这些年终究是她这个做娘的亏欠了太多。
要不然英子怎么着也不会嫁了那么户人家,如今连带着喜娃子都不受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