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李德裕的死对头牛僧孺,站出来反对。
他主要说了两点意见,吐蕃疆域扶摇万里,丢了一个维州也动摇不了根本。(“吐蕃之境,四维万里,失一维州,未能损其势”)
另外,两国间已有盟约,相约罢兵休战,应守信为上。(“比来修好,约罢戍兵,中国御戎,守信为上”)
文宗皇帝听从了牛僧孺的意见,依照“长庆会盟”的协议内容,将维州归还了吐蕃,并遣返降将。倒霉的悉怛谋等人,在边境上被全部诛杀。(详见拙作《帝国嗜血——牛李党争与维州之惑》)
唐蕃自松州之战(638年)始,到维州之惑(830年)止,围绕川西之路勾心斗角了192年,足见其重要意义。
川西之路上,两国数十场大战固然残酷,但大规模的战争动员,也改善了道路交通环境。
四川地区的产品,也在马帮的銮铃声中,不断流入吐蕃。其中,最为吐蕃人青睐的便是茶叶和丝绸。
在藏史《汉藏史集》中,吐蕃赞普可以详细分辨产自寿州、顾诸、舒州、蓟门、昌明等地的茶叶品种,足见当时吐蕃茶饮之盛。
这些产自不同地区的茶叶,便极有可能是由川西之路或南诏之路输入的。
另外,取道蜀地入蕃,再转去天竺求法的僧人,虽没有唐蕃古道多,但在《法苑珠林》、《高僧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切经音义》等书记载中,数量也颇为不少。
可见,吐蕃东出之路,既是战争之路,也是文化、商贸之路,同样也是友谊之路。
川西各族在吐蕃东扩的过程中,在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你中有我、密不可分的血脉纽带。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中世纪时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帝国,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均将其称之为“大食”。
从历史脉络上说,历经626年阿拉伯帝国可以分为三大历史时期,即四大哈里发时期(神权共和时期,632年-661年)和倭马亚王朝时期(白衣大食,661年-750年)和阿拔斯王朝时期(黑衣大食,750年-1258年)。
而唐史中“大食”一词,来源于波斯人对邻近的阿拉伯部落的称呼tāzik,严格意义上说,仅特指公元七世纪初叶兴起的阿拉伯帝国。
吐蕃建国的时间很久远,据估算第一代赞普聂赤的年代约在公元前245至230年左右,换个比较好理解的话来说,就是聂赤赞普大约和秦始皇(前259—前210)是同时代的人。
但吐蕃真正发展成为一个大帝国,走下高原踏上争霸之路,还要推到松赞干布去世以后(公元650年,唐高宗天永徽元年)。
从以上几个时间节点可以看出,吐蕃与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的关系更多表现在贸易往来上,两国之间既不存在结构性矛盾,吐蕃也没有成为中亚棋盘上棋手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