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接过军票看了一眼,挠头嘿嘿笑了,铁匠都没料到,随口一句话,就幸运了得了许多粮食,一旁匠人颇羡慕的看着他。
对铁匠而言不过是随口一句话,但这其中是,充满智慧的节省材料的方法,意味着以尽可能少的铁制造尽可能多的工具的方法。
于不完全懂得汉末技术详况的李孟羲来说,若不是不经意间知道了犁还能做成铁包木的样子,那他就肯定把犁首全做成了纯铁的,肯定铁不够,肯定会有大量缺口。幸好是,问题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用铁镶木的方法,一具犁就前边手指宽的一个铁边,用铁不过半斤就足够了,铁匠们还说,犁铧不用铁,用木头也行。
这敢情好,一个改进,本来只够做千具犁的铁料,现在够做七八千具,甚至可能更多。
而剩下的小小缺口,随便再找点刀枪融了就是。
简直绝妙。
将犁改成铁包木的样式,不仅是能大量减省铁料,还有,大有利于犁具质量上升。
为何用铁少了,铁器质量反而还上升了?
不妨以铠甲类之,大块的金属处理难度极大,所以技术水平低的时候,做小的甲片方便捶打加工,比不容易捶打加工的大型板甲性能更好。
也就是,小小的甲片可以很容易的精加工,一大块铁板却不能。
用于犁首的生产,若是一大砣铸铁,加工并不容易,而要是只薄薄的一边铁条,铁条加工难度低,拿锤子锻打千百次也花不了多少时间,于是,全铁的生铁犁首没有精致锻打,会比较脆,而铁包木的犁首可以锻打锤炼,坚固耐用的多。
此所以,既省了料,还提高了质量。
还有,因为用铁少了,生产效率提高了数倍之多,若铸造,小小的一个铁边轻易可用铁水铸成,而纯铁犁首,因铁水流动性差,浇铸困难。
放在生铁上已是差别,之后若是用灌钢法,灌钢融化后比生铁要稠的多,只是半融状态,半融的铁,自然铸造越小的部件越好。
从此处,灌钢更适合铁包木的犁具。
若是再考虑到安全性影响,因为省了数倍的铸造用铁,就不用融毁更多兵器了,也就降低了许多风险,从这一点,赏赐给那个出言建议的匠人二十斤粮一点不多,反而太少。
重大问题迎刃而解,待春来,万具铁犁可得。
心情大好的李孟羲心算了一下,若按还有三十天开春解冻,万具犁,那就需要一天铸造三百犁首。
叫过匠人首领,李孟羲郑重道,“一两日后,要一日能铸犁四百,若缺炼铁炉模具等物,与我说,我替你筹备。
就说,一日四百犁具,能是不能?”
李孟羲小看了铸造法的生产速度,匠人首领漏齿一笑,“若是炼炉模具都够,一日八百亦不难。”
铸造法的优势便在这里,一人舀着一锅铁水,一人便能浇铸几十个铁件。
而包铁犁,就窄窄的一道小铁边,好铸的很。
炼铁炉拿黄泥湖就是,勉强够用,模具也拿泥湖,再撒些草木灰就成。
黄泥遍地都是,简单的模具有何难做。
四百模具,的确不多。
没想到,本以为造犁缺的是铁,难造的是铁件,结果,最终缺的会是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