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朔州附近的连续大败, 给了宋军士气很大的打击,先前种师闵在遭遇金军时溃败的士卒在两个多月里渐渐被召回军中。
但这次,他们没有按惯例被继续收编入其它军中, 赵士程亲自下令,将他们降为厢军, 用来修筑城防、运送粮草, 一些人数不够的禁军营制, 被他直接取消了编制。
一般情况, 赵士程不会干涉宋军打仗,这次出手的原因很简单, 溃逃的兵丁是没有战斗力的, 他们已经跑出了经验, 再遇到金军还会再逃,甚至会裹挟着其它没逃过的士卒一起逃, 形成溃败。
历史上,大宋这些溃逃兵丁和将领会滚雪球一样扩大, 他们会自动聚集在最会逃跑将领身边, 形成一股尾大不掉、流寇一样的军队, 成为南宋朝廷巨大的负担。
所以,他特别向前线下令, 如若再有不战而溃之兵,不必收拢, 应向秦凤路、泾原路等地调拨军队,重新组织防线。
宗泽等人当然支持了陛下的意见, 当然, 有一部分将领对这种行为颇有微词, 但也改变不了大局。
朝廷上还是有人反对这件事, 认为动用了秦凤、泾原路的兵丁,便无法防备西夏,如果西夏在这时有异动,大宋整个北边的防线都会崩溃。
赵士程坚持了自己的意见,西夏如今的皇帝是李乾顺,是有名中兴之主,明白自己依仗的就是在两个大国之间左右逢源,前些日子,知道辽国西京遇险,李乾顺亲自下令让大将李良辅领兵三万救援西京,只是被金国打得丢盔弃甲,如今正在舔伤口,不可能在这个时候给大宋添麻烦。
说起来,这位李乾顺也是颇有些能耐,在历史上,他不但破灭了大宋花了二十年即将功成的灭夏之大业,还在见到辽国没救,大宋也要玩的时候果断诚服于金,并且保存了实力,并且趁机扩大土地,将青海、陇南一带全收入西夏境内,成为西夏国土最大的时候。
可惜金国不争气,没过几十年就被蒙古废了。
更重要的是,秦凤、泾原两路有大宋经营了百年的险关城寨,一时半会,西夏是拿不下来。
再说了,如果抵不住金军,陕西、山西这些地方都守不住,那西夏守不守,也没什么关系了。
当然,这些话不能和朝中大臣明说,还得另外想个理由。
赵士程已经派人去和西夏说和,看能不能把西夏也拉着攻打金军,至于以后,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了。
决定好这些事后,他又拿到了辽东转来的消息,看了两眼后,忍不住笑出声来。
舟儿真是多虑了,如果那些宗室不识抬举,那他根本不在意会落个残杀宗室的名声,仁君这种名头,他是一点兴趣也没有的,在他将来的计划里,不知要做有多少会被质疑非议的事情,太好的名声,反而是负担。
他写信劝了劝徒弟不必做这些事情,但写完之后,又忍不住轻轻叹息了一声。
这些事情,就算说了,他们也不会听的。
话说他把这些人忽悠上船时,明明一个个都是仁臣义士,怎么如今都变成了这般狡诈凶狠的人物?
这团真是越来越不好带了!
……
在赵士程的大力支持下,太原府为成北方的大后方,大宋几乎所有颗粒火/药,也就是宋军常说的火粒,被小心地运到了太原。
如今大宋已经以几个大城市为中心,建立了十多个巨形硝田,而各地也有许多小型硝田,军事上对硝的巨大需求,使得硝田已经成为各地官府的一个小金库,每年全国的硝田能向朝廷输送三万多斤硝石。
不过这事也是有负作用的,那就是很多地方,正在悄悄收“尿税”,尤其是城镇中,还出现了私下的交易,就是为了收集更多的硝石。
这些硝石运送到太原后,会被与精制的硫、柳枝碳一起,做成配比最合适的颗粒药,然后运送到前线。
张俊最近十分生气,他的旧军在分配火粒份额时,总是被欺负,好不容易打了个胜仗,得到了大量火/药,结果新军一来,又让他在分配中成为小可怜。
所以,他寻思着,要再玩一个大的,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比那些新军差。
这个机会很快便到来了——他将随大将种师中前去支援种彦崇所在的应州。
……
大军在应县对峙了一月,将士们发现,朔州知州陈规在后勤上的能力是真的很强,无论是粮草还是军械,城墙修缮,民夫调动,都被他安排得紧紧有条,一月之内,便将应西县的城墙修缮得有模有样,很多关键地方还是用的昂贵的泥灰加固,天知道他从哪里搞来的。
应县城修缮差不多了,大军便向大同府方向刺探,张俊和吴玠二人领了前锋的位置,两边虽然是一边的新军一边旧军,但由于张俊继承的是当年种彦崇在种家军里留下的配置,所以其实相差无几。
甚至于张俊军中的火/炮数量让吴玠看到都十分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