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会疑惑,明明出现了这些比较能打的‘大哥’级人物,为什么还会说是低潮期呢?因为隋朝这么大的国家,里面养的这么多将士也不全是吃干饭的,也会有一帮很能打的人存在。像李渊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同样镇压农民军得力的隋朝将领还有屈突通、来护儿的儿子来整等人。
李渊的事迹很早就提到过了,屈突通这位隋朝老将战斗力也很强,搞掉了在秦陇一带有十万兵力的农民军刘伽论(号称,具体数字待查),而来整也是非常有潜力的青年将领,对战农民经常连捷,甚至军还专门给他编了一首歌谣传唱唯恐避之不及,可见实力强劲。
不过要论对农民打击最大的隋朝将领里,这几位还排不上最强的。对农民军头头们来说,最危险的敌人,有两个。
其一,是杨义臣。
杨义臣是鲜卑人,本名是尉迟义臣。其父尉迟崇在北周官至仪同大将军混的还算不错,可在隋朝就不是什么好事情了,因为最不被待见的两个姓氏就是宇文和尉迟,除了少数情况外基本挂这两个姓的人都会倒霉。
姓尉迟很容易被认为是尉迟迥的亲戚,而事实上他确实是尉迟迥的亲戚。虽然不是,可有着这一层关系,尉迟义臣一家在杨坚时代应该会很不好过。好在尉迟崇是个非常会搞关系的人,早在杨坚发迹以前就与他悉心结交,在尉迟迥叛乱时又赶紧表明立场支持杨坚,不但逃过这一劫两家的关系更省以往,尉迟义臣甚至还是在皇宫里长大的。
杨坚对还年少的尉迟义臣极为欣赏,在他成人之后居然让他改姓为杨并收他做了干孙子。以年龄来看,杨义臣的岁数跟杨坚的几个儿子都差不多,可能给皇帝当孙子对杨义臣一家来说算是占便宜了。
随后杨义臣开始进入了成长期。开皇二十年他跟着史万岁打达头,仁寿四年他跟着杨素打杨谅,大业五年他跟着宇文述打慕容伏允。经过这十年的拉练,杨义臣终于成长起来,等到大业八年杨广第一次东征高句丽的时候,杨义臣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
在东征的之时,杨义臣所率领的部队是少有的一支可以接胜高句丽军的队伍,而且他的对手还是高句丽的名将乙支文德(不是诈败)。
杨义臣在国际舞台上交出一份非常不错的成绩单,可真正让他放出异彩的还是国内舞台。
当时山东清河人张金称算是风头比较劲的义军首领,隋朝派出数名将领前去围剿,都被一一打了回去,连杨广的亲信将领段达都数次在其手下吃了败仗。段达也算是一位有点实力的选手,无奈打不过就是打不过,还被张金称送了一个外号‘段姥姥’灰溜溜的回去了。
张金称开心的庆祝自己的胜利,不过很快他就开心不起来了,因为接替‘段姥姥’的,是‘杨爷爷’。
得知朝廷又派了杨义臣来打自己,张金称并没有太当回事,自己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不但手下几万人都是常年善战之兵,同时他还刚刚会合了另一支军领袖高士达共同对敌,在他开来杨义臣并不能把自己怎么样。
而事实上,张金称错的很离谱,杨义臣只用了两千骑兵一次奇袭,就把他的数万联军打的分崩离析。很快张金称和高士达丢盔卸甲而逃,不过张金称并没有逃很久,一个月之后他被他老家的县长杨善会生擒。张金称跟杨善会是死对头,因为他俩曾打了大小七百场战斗,杨善会竟然没有赢过一次…正是由于这种怨恨张金称下场比较惨。
在大败张高联军后,杨义臣又开始收拾另一个大佬,格谦。
众多农民军首领里,格谦算是反抗反抗意志很坚定的一位。他的封号,是燕王,不过这个封号不是杨广给的,而是他自己给自己封的。并且这个封号格谦一共用了十二年,也就是说早在隋末农民大爆发之前,格谦就已经是资深的反贼了。
格谦给自己的这个封号还真没有吹牛,他经营的队伍有十几万人,在周边国家当个土皇帝都绰绰有余,称个王不算过分。可惜他强悍的力量和气场在杨义臣面前并没有什么卵用,在杨义臣干掉张金称之后,只是顺带路过格谦的根据地豆子航(地名),就把这支当地多年的顽固势力连根拔起,格谦也成了杨义臣的阶下囚。
接连收拾了两个重量级的反贼,杨义臣可谓气势如虹,他将自己的战报连同对局势的详细分析报送给朝廷,准备再接再厉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被撤职了。
立了这么多战功,不嘉奖也就算了,居然还要被撤职,这也太没有天理了。虽然这种事情杨广最近经常干,不过追根溯源,还不能光赖在他的头上。
刚看的杨义臣的战报时杨广就感叹,没想到一转眼的功夫,国内叛贼发展这么快,杨义臣居然能干掉这么多叛贼。从这句话来判断杨广对这个干侄子还是有点欣赏的,不过坏在跟杨广一起看战报的还有虞世基。等杨广感慨完,虞世基在一旁也阴测测的说出了他的评语,国内的叛贼实力都不成什么气候,不用放在心上,倒是杨义臣在京城之外拥有这么多重兵,不可不防啊。
这句话非常厉害,直接切在了杨广的软肋上。杨广最怕的还真不是各路疯起的叛贼,而是手下再出现一个‘杨玄感’,所以思虑再三,他下令召回杨义臣还遣散了其手下一众士兵。回到朝中的杨义臣被升职光禄大夫,官拜礼部尚书,看起来好像是升官了可是这种升迁很不友好,因为礼部尚书这个位子是杨玄感做过的,很明显杨广是要杨义臣以此为戒,不要动什么歪心思。
一年之后杨广猜忌的目光下,杨义臣在这个岗位上抑郁而终。
杨义臣的遭遇确实让人扼腕叹息,杨广自毁一员大将实在是很不明智的行为。在杨义臣倒下后叛贼活动更加猖獗,不过好杨广还有另一员猛将帮他解决问题。
隋朝最后的传奇名将
自开国以来隋朝涌现出数位战斗力爆表的名将,诸如韦孝宽、杨素、韩擒虎、贺若弼、史万岁等。但这些都是杨坚时代的老人,在杨广手下能混出名将头衔来的人并不多。可还是有一个人,他的表现不会逊色于上述之人,也可跻身于名将之列,即便是同时期的杨义臣也要甘拜其下风。
这个人就是张须陀。
张须陀,弘农阌乡人(今河南灵宝,其墓志铭记载为南阳西鄂人,终归是河南人)。在开皇十七年(597年)他曾跟随史万岁到昆州(今云南昆明)讨伐少数民族叛乱,因战功被授予仪同。到了仁寿四年(604年),张须陀又追随杨素讨伐汉王杨谅叛乱,又因战功被追击开府。然后张须陀在杨广执政时期几乎被淡忘了,再也没有表现的机会,直到大业六年(610年),才被想起来,他分配到齐郡做一名郡丞。
此经历平淡的像白开水,乏善可陈。这倒不是张须陀不肯努力,而是和其他隋朝名将相比张须陀的有一个非常大的阻碍,那就是他不是官二代。
隋朝的官场中主要的官职基本都被世家大族把控,对草根还是很不友好的。官场中人坐在一起聊天祖上要是没有当过官干过将军,都不好和人打招呼。纵观隋朝名将,除了史万岁多少都是有点官场背景的,说白了这就是一个拼爹的时代。
郡丞,仅是郡的二把手,说破天也不过是个六品官,而张须陀任职之时已经五十六岁了,可想而知他在这个圈子里混的有多艰难。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张须陀很可能就会在这个职位上干到退休,然后到老家承包几亩薄田做个小地主,顺便回忆一下跟杨素、史万岁这两位名将混过的光荣岁月。